水与造型艺术

水与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也称“空间艺术”,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其特点是具有空间的固定性,形象直观、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

绘画、摄影。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绘画作品的。秦汉时期的画以人物为主,山水只是背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当时绘画的原则。所谓“水不容泛”,就是画河水不能出现波纹,这就意味着把水放到很远的背景之上,只能看到一条白色的线或点。现存美术资料显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见下页图)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正式形成(西方直到17世纪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在这幅画中,人物的比例很小,而占据画面重要位置的是山水,特别是大河,水面宽阔,波纹清晰,波光粼粼,水中小舟轻摇。这标志着水作为主要内容进入了绘画。

此后,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著名画家如群星闪烁,优秀的山水画不胜枚举。宋代画家郭熙以山水画著名,其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对绘画如何表现水之美感、韵味,提出了很多精湛的见解,单是说到如何画出水的形态,内容就非常丰富:“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林泉高致·山水训》)。现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隋】展子虔 游春图

古代山水画主要描绘自然形态的水之美。同时还有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古时也有艺术家从审美角度欣赏水工程。宋代著名画家李唐的绘画《清溪渔隐图》,把一座水磨坊绘入画面,随水而转的水车轮子占据画面中心位置。水磨坊是人类发明较早的工程设施,利用水力为人做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引起画家的关注,成为艺术作品之中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画家笔下,除此之外,也常常把劳动人民修建的水工程(特别是著名水工程)纳入绘画作品之中,如治理淮河、红旗渠、葛洲坝、三峡工程等常常成为画家的主要题材。

摄影比绘画具有更多的写实性,也更具有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水利建设成就的摄影作品数量众多,广泛流传于国内外,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些绘画、摄影作品还经过工艺美术家的设计,进入货币、邮品。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发行的货币、邮票中,很多画面就是反映水利建设成就的内容,这些作品以艺术形式促进了水文化的传播。

书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最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书法讲究气韵生动,而水的流转飞动所表现出的内在神韵与书法艺术极其相近。甲骨文中的“水”字,就是由三条流水线构成,显然是根据水流动、秀丽的自然形象而造出的象形文字,充分说明先民们早已把水的动态流线形象引进了书法艺术里。大自然中水的灵性,为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灵感,中国书法的笔画都是以跳动的线条美来表现,使书法线条的变化融合了水的精神,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水不仅引发了书法家的艺术创作,历史上很多著名水工程也都留有名人题字、题词、题咏,其书法艺术蔚为大观,成为珍贵的文化艺术景观。20世纪50年代,安徽佛子岭水库竣工,坝体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郭沫若亲笔题写了“佛子岭水库”的门额,艺术大师刘海粟亲笔书写佛子岭水库竣工纪念碑文,这些“艺术徽章”使得佛子岭工程闪耀着文化之光。毛泽东为北京十三陵水库题写库名的精美书法,作为珍贵的艺术元素,丰富了这座水工程的文化内涵,现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处著名景观。

雕塑。雕塑是采用各种可塑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雕塑作品可视、可触,直观性、生动性更强,也是体现水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的形象载体。雕塑作品因其重量和体积,一般都位于工程所在地,如古代江河边的铁牛塑像,就其功能而言,是镇水工具;就塑像本身而言,是艺术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内涵,成为水工程的标志性景观。新中国成立后,展示水之美和水利工程成就、颂扬水利先贤的雕塑作品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水利职工自己创作雕塑作品,表现爱水、爱水利的深厚情感,展示艺术才能,为水利事业增添了新的精神面貌。如内蒙古三盛公水利枢纽的职工利用旧材料创作了大量雕塑作品,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显示出写意的美感;器物形象大气磅礴,寓意深远,具有艺术的韵味和感染力。该水利枢纽现已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