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水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必需条件

良好的水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必需条件

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良好的水环境能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提供基本条件。游牧、渔猎时代对水环境的依赖是众所周知的,游牧民族“缘水而居,不稼不穑”(《列子·汤问》),水草丰美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水又是草生长的基本条件。新疆罗布泊,历史上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后来,水环境恶化,人口迁徙,终于成了荒凉的沙漠。

农业社会,水与土(田地)共同构成人的生活基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管子》就说:“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管子·禁藏》)马克思曾经指出:“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2]灌溉条件好的地区是上等的农业生产区。即使在今天,增加灌区面积依然是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水不仅用于浇灌,水中还能出产物质财富,养殖和捕捞是传统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由于水能生财,自春秋以来,政府就开始对水环境进行税收方面的管理

进行水管理以一个基本认识为前提—水是一种可以调控的珍贵资源。人类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渐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就中国古代文献来看,早期的疆域意识主要是国土意识,统治者重视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之上的城市、人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那时的战争也主要是“攻城略地”,重在土地资源的争夺。以后,水作为财富的意识逐渐明确了,除了饮用、浇灌之外,它的捕捞、养殖价值也逐渐被认识到。基于“水中能出产财富”的认识,水逐渐纳入了政府管理的范围。在农业社会,土地按可耕作程度分级赋税是通行的规矩。大约到了周代中期之后,水也比照土地之法赋税。《管子》中就说到,流水和低洼湿地,凡能捕鱼的,都按照土地标准的五分之一折算。据古籍记载,孔子在鲁定公时担任鲁国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孔子家语·相鲁第一》)所谓“五土”,就是山林、川泽、丘陵、高地、低洼沼泽,其中两类是以水为主体,孔子视之与“土”有同样价值,体现出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措施。

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更加依赖水资源和水环境。《管子》就提出,建立都城要充分考虑水的因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及城市建设与水的重要关系的。古代城市除了日常生活用水之外,漕运、防卫(护城河)和城市园林,也都需要依赖水环境条件。现代城市在工业、商业、基本建设方面,比古代城市用水量更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之前,工业用水是现代城市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整个城市用水量的70%。”[3]由于宏观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方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连续进行了引滦济津、引黄济青、引黄济太等水利工程建设,大大改变了城市原来的水环境,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为了改善北方的水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水对于人类社会,除了显而易见的实用意义之外,还具有赏心悦目的美学价值。亲水是人的自然本性,美好的水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古今中外的环境观,都非常重视水。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其中固然含有迷信糟粕成分,但它注重水环境对人类深层的精神、心理影响,并认为这些精神因素能够转化成为社会现实,其道理内在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目前社会大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美好水环境的建设,总是直接拉动周围房地产的升值,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旅游休闲的通常选择是山水佳处,凡有水的地方,总会在水环境上做文章,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和谐的休闲娱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