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节水经验与习惯

民间节水经验与习惯

节水主要是对人类用水而言的,而人类社会的水资源消耗通常体现为具体社会成员的个人用水行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与水源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自来水普及之前,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人与自然水源的联系是直接的,一旦缺水,民众都能够亲身感受到生存压力。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在城市化环境中,城市供水系统使民众能够方便地获得水资源供给,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但是,作为用水的个体人,与自然水源的关系变成间接的、遥远的。除了特殊情况发生,城市居民一般不会亲身体会到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容易直接感受到缺水的生存压力,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节水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对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节水;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环境使人不容易直接感受到水危机。

总体而言,中华水文化传统中的节水的意识和行为还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习惯,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节水的行为和举措。在部分地区民众的用水活动中,一些做法、民俗很好地体现了对水的自觉爱护和节约。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早在公元15世纪初就建立起雨水利用工程,在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节水、存水效果,这里的古树长于高处不需特殊浇灌而能800年葱翠常青,就是最好的例证。云南丽江、安徽宏村、广西灵渠流经的兴安县城等古城(古村落),水流遍全城(村),不同的用水严格遵守规矩,按地段、按时间进行,人人注意保护水源的清洁和安全。徽州一带的民居,讲究“四水归堂”,即让四面屋面上的水都流入中间的厅堂(天井),下有水道流入田中,天井中放置水缸收集雨水,以备消防或洗涤、浇灌。“四水归堂”含有“水生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心理,达到了充分利用雨水的实际效果。这些用水习惯,很多都是不立文字的,然而在长期实践中已成为一种代代流传并自觉执行的信条,积淀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环境伦理,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爱水、节水的智慧和文化精神,值得总结经验,认真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