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时代的开放意识和竞争精神

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时代的开放意识和竞争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在水利工程理论和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民国时期起,就经常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指导水利水电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大禹的后人们却很少有走出国门治水的经历,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也很少有与国际接轨、与外国人竞争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利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水利科技水平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了国际视野。一方面,水利水电队伍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援建、承接工程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施工和管理中与国际惯例接轨。当代水利人在这一过程中勇敢面对中西文化碰撞,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文化交流和交融,展现了当代大禹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竞争精神。

云南鲁布革电站是我国水电史上第一个引进外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行国际竞争性招标承建并第一个采用国际惯例合同文本、第一个实行工程监理制度的重点工程。由此而在水利水电领域形成了著名的“鲁布革冲击”,使中国水利水电队伍在思想上经受了与国际管理模式全方位接轨的冲击,经受了重重困难的磨炼和严峻考验,最终深刻地理解了国际竞争的含义。思想观念得到转变,队伍素质得到锻炼,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积淀成为闻名全国的“鲁布革经验”,为中国此后建立和推进工程监理制与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项目经理责任制等提供了示范作用。“鲁布革经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把国际范围的竞争机制引入工程建设领域。所谓“国际惯例”,就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中,摸索出的一整套适应市场的企业运行机制和项目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树立国际竞争意识,不仅是工程管理思想上的转变,也大大促进了当代水利人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黄河小浪底工程是在国境之内的国际工程的典型实例。小浪底工程实行国际招标和国际化管理,国外多家工程队伍进驻工地,因此有“小联合国”之称。小浪底工程体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全面接轨,工程第一次真正完整地遵照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实行“三制”: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与国际接轨,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和观念的撞击与交融。在小浪底工地,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共存于同一个时空环境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非常鲜明。小浪底人在国际竞争中经受了考验,焕发出了光彩,保证了小浪底工程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业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小浪底精神”成为水利领域的一面旗帜。在国际竞争方面,“小浪底精神”主要体现为:

(一)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的结合。面对众多的外方人员,小浪底人与他们精心合作,共同关注工程质量。小浪底人不与外国人比收入,也不比生活条件,而是比工作效率,比工作质量,比奉献精神,从而赢得了外方人员的尊重和敬佩。小浪底人的口号是:“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是小浪底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在外方人员面前树立了中国水利人的大写形象,也为中国水利树立了现代化施工和管理的样板,同时也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与保持自身文化优势的统一。小浪底人在施工和管理中认真学习外国同行的优长,如严守程序、确保质量、文明施工等,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责任文化”的号召,并落实到行动上。同时发扬自身的精神文化优势,坚持每周一早晨举行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升国旗仪式,实行党员挂牌上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秀传统。这些都在外国同行面前展示了中国水利人独特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水利人从勇敢迎接打开国门之后的剧烈冲击,到在碰撞中实现有效对接,从耐心学习到主动参与,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自我研制、改革到对外输出,从合作对话到走向时代前列,日益开放的中国水利已经登上了国际水利的大舞台,成为国际水利水电领域的主力军,成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利呈现的前所未有的新风貌、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