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讲“有”,又要讲“用”

既要讲“有”,又要讲“用”

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中,历史文化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水文化研究也是常常与历史文化资源发生联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水文化研究中占了相当的比例。从近年来的研究论文看,很多同志对某一地(多为所居之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熟悉,比如历史事实、故事、传说、旅游资源、饮食资源等等,对它们所作的解说也比较细致。这是研究水文化的良好基础,也是明显的优势。但从研究的角度看,仅仅满足于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叙述出来,还是很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说明了它们的“有”(存在),而“有”是静态的。作为科学形态的水文化研究,不光要让人知道某些事物的“存在”,还要阐发它们的“用”,即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作用。“用”才是动态的,有活力的。我们都熟悉“古为今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在水文化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历史学家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历史事实已经存在,但每一个时代的人对它的阐释都有其自己的特点。21世纪的水文化研究,要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既要说清楚它们的“存在”,梳理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特征;又要努力寻找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通道,使已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当今时代得到合理继承和发扬,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运用。比如,历史文化的资源如何运用于当前的文化建设之中?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研究者对此完全可以提出设想、设计。总之,不仅要让人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存在什么样的文化资源,还要让这些资源在现实生活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