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何以成为“文化”?

“水”何以成为“文化”?

当前,全社会兴起文化热,各种各样的“文化”屡见不鲜: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花卉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不一而足。但是,诚如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所言,“熟知非真知”,天天看在眼里,挂在嘴边的,并不一定是真正了解的东西。“水文化”这个词也是这样,看多了,说惯了,好像人人皆知,人人可言,其实要真正了解“水文化”,还需要动脑筋思考思考,特别需要从基本概念“文化”说起。

什么是“文化”?学者的答案各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学术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00多个,数量可谓惊人。让我们暂时回避一下这些抽象的讨论,先从社会生活入手,进入对“文化”的理解。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文化的论述可谓简明清晰。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战胜对立方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东西:“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其二是他人,其三是自我。”这里说的“敌人”就是矛盾对立的一方的意思。为了克服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如为了避风雨而建造房屋;为了克服与他人的对立,追求社会的和谐相处,创造了行为文化或曰制度文化,如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制定法律,为了避免公共交通的混乱而有了交通法规;为了克服与自我的对立,实现内心的平衡,创造了精神文化,包括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等。文化学家根据这样的关系,划分了文化的三个层次:外层直观的部分是物质文化层,中间“心”“物”结合的部分是行为(制度)文化层,最内在的是属于“心”的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是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从文化变迁来看,物质层面的文化变化较快,行为(制度)层面的文化要相对缓慢一些,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最为缓慢。

“文化”这一概念有广、狭两种含义。上述罗素所说的文化是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文明。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包括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当我们说某人文化程度高,某项活动有文化内涵时,通常是从狭义角度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前引罗素的这段话也许会给人一个误解,认为文化都是在克服矛盾对立过程中被动形成的。事实并非如此,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很多“文化”,是人类主动创造出来的。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贺麟也对文化发表过很多见解。他认为文化是“人生的花样”。所谓“花样”就是在实际功利需求之外,追求一种“有意味的样式”。

众所周知,吃饭、穿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实用价值自不待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吃饭穿衣上并不仅仅满足于果腹遮体,还有很多“非实用”的追求。饮食包含着复杂的类别、流派,丰富的历史、技巧、风味、礼仪;服饰之中也含有许许多多的式样、花样、工艺、讲究,因此而产生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花样越来越丰富,标志着文化的发展。北京的卢沟桥,水利、交通功能是建造的主要实用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卢沟桥栏杆上雕刻了众多精美的石狮子,桥边建有古代皇帝题诗的御碑亭,这些都是人类创造的“花样”。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都会记住它是抗日战争爆发地,这些都为卢沟桥在实用功能之外增加了丰厚的文化含量。现在,卢沟桥的水利、交通功能在逐渐减弱,但其文化意义并不会随之消失。即使其实用功能完全不存在,卢沟桥作为中国名桥,在历史、美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依然代代延续,这和长城是一样的道理。

由上可知,文化是“人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完全自然形成、没有人类劳动痕迹的,不能称为文化。众所周知,在世界遗产分类中,九寨沟、中国丹霞地貌是自然遗产,长城、故宫、都江堰是文化遗产。

现在要说到“水文化”了。从逻辑上看,水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然文化是人类的创造,那么,水本为自然之物,为什么可以成为文化呢?

首先要说,水并不能自然生成“水文化”,有了水不见得就有了“水文化”。水文化是在人水关系中形成的文化,是在人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水作为一种媒介、载体,与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相结合,就会产生水文化。滔滔洪水本身不是文化,但鲧、禹治水就形成了水文化,鲧之堵,禹之疏,尽管方法不同,结果不同,但内在都有着对于人水关系的思考,体现了人类治水的文化。永州崇山峻岭之中竹林掩映着的一潭清水,在不为人知时,自身也不是文化。柳宗元发现了这方潭水,写成《小石潭记》,便产生了水文化,成为观(赏)水的名篇佳作,“小石潭”便由物质的水变成文化的水。

水文化产生的关键是人在水关系中人的创造性劳动。人是水文化的主体,水事活动是水文化产生的源泉。人水关系的范围很广:用水、治水、管水、观(赏)水、节水、护水、爱水……因此,水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水与文化便须臾不可分离。人类早期的文明没有机械、石油、煤炭、电力,甚至没有钢铁,但不能没有水,人水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文化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而且在永不停息地发展。横向来看,世上有不喝酒、不饮茶的人,“酒文化”“茶文化”可能与之无关。但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分南北,不论贵贱,谁能不与水发生联系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与水文化有关。水文化是社会性的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因此社会上的很多分支文化(行业文化),都以水文化为存在的基础。如畜牧文化、渔业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花卉文化等,目前都各自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但是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了水,这些分支文化还能存在吗?毫不夸张地说,水文化具有“母体文化”性质,渗透在许多分支文化之中,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有时候可能会遇到别人质疑:水利人以水为劳动对象,倡导水文化,研究和传播水文化,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否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偏爱?应当承认,“日久生情”毕竟是人类的情感通则,但水文化的倡导和传播、应用却并非出于单纯的自恋。一个事物是否有文化内涵,文化是否丰厚,毕竟不是主观感情可以一厢情愿决定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很多行业、部门非常重要,如煤炭、石油、水泥等,但其文化内涵显然无法与水相提并论。水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首先是它本身的丰厚蕴含,人的发现和发掘毕竟只是第二位的。稍微了解水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人水关系产生的水文化,无论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政治角度梳理,还是从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来考察,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宝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非人的主观意愿强加的喜好。

在水文化研究兴起之初,常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水文化”与“水利文化”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一回事?时至今日,这两个概念还有时被人视为等同。其实这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好像两个同心圆(见下图)。

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关系示意图

水文化属于社会性的文化,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各行各业都有密切联系,是一个“大圆”;水利文化属于行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内容和特色,是一个“小圆”。前者的外延比后者要大。但是治水、管水是人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以治水管水、除害兴利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水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至于水工程的文化内涵、水环境的文化价值,以及治水文化、管水文化等,属于“水文化”和“水利文化”共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