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形象”

水是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形象”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在自然事物中,进入文学创作的形象还有很多,如高山大漠、树木花草、日月星辰等,但它们都没有“水”的形象在文学中出现的那么多。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来看,水是文学中的“传统形象”,写水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无法量化统计,从水在文学创作者的作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水独立作为描写的对象。即不是把水当成人和事的陪衬,而是描写的重点就在于水本身。前文提到的《与朱元思书》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的是作者在竹林里看到的一个小石潭,似乎很普通,但“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鱼儿受到一点惊扰,就“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文字,借写鱼而描写水的清澈透明。当然,独立写水,目的还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水,体现了作者孤傲、高洁的情怀。看似写景,实际是表达人的情感,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类,水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有些诗歌、散文,重点不在写水,主要内容是写人写事,水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但起着形成氛围的作用,是创作者不可缺少的环境、背景。如为人熟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这种纯真美好的爱情,发生在一个优美的水环境里。这里是长江三峡一带,江水平阔,岸边杨柳青青,江上情郎放歌,加上雨后彩虹。抒情主人公这位女性的纯真感情与美好的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清新美好的诗歌意境。

第三类,以水为喻。就是用水来比喻别的事物,作为表情达意的寄托。比喻是文学的常用手法,也是作家常用的文学修辞方式,有生动形象、蕴含丰富的审美效果。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属于这一类。在日常生活和民间语言中,以水作比喻的例子非常之多,也容易理解,此处不再展开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