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的审美咏叹——简评靳怀堾散文集《水之礼赞》
中国文学传统中,对水的赞美和咏叹不可胜数,喜爱水的作家也为数众多。古代的不说,单看现代作家,冰心自称喜欢海,沈从文说他创作的根基在水,孙犁、汪曾祺笔下最生动的人物也是活跃在水的环境里。在他们的文学世界里,水像一种灵气充盈在作品中。但是,古今作家之中,即使是山水文学作家,也往往是山与水并重,专注于写水的并不多见。近年来,水文学创作繁荣,作者多为水利人,内容集中写水,为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景观。靳怀堾先生的散文集《水之礼赞》,篇篇因水而生,主线一以贯之,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属于文化散文范畴(更具体地说,是水文化散文),代表了当前水文化散文创作的新水平。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并亲身体验,见大水必观之。水作为自然物质,本身不能自发地显示出哲理和美来,所有的水之理、水之美、水之情,都是人对于水的咏叹和礼赞。靳怀堾在该书自序“水润我心”中,对水的文化属性有着丰富细致的体会,并做了洋洋洒洒的阐发:水的平凡、无私、执着、坚定、刚强、公平、勇敢、包容、谦虚、潇洒、智慧……物质的水被作者人格化了,这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水(H2O),而是具有高尚品德和灵动性情的“君子”。水的多种美德其实是作者内心的丰富体验,是对中华传统水文化“以水比德”的继承和发展。
散文集中的各篇,以水为主线而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而各具特色:因淇水的历史引发了对于纣王评价的思考和思辨(《淇水悠悠—史之河》);由大海而想到郑和下西洋,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中海洋意识的薄弱(《海之咏》);从黄河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想到今日的黄河断流,进而思考环境保护、河流伦理的大问题(《河之颂》);由湖水而想到人类对湖泊领地的侵占以及对湖水的污染(《湖之曲》);由泉水之美赞扬了济南对泉水的保护,并深入思考了南北方对泉水的不同态度(《泉之声》);从井写到历史上施惠于民的为政之德,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还形象地概括了井从实体消失到演变为文化符号的过程。这些篇章中包含着对历史、哲理的思辨,放射着哲理的光彩,具有思想上的穿透力。结构上也多用“融史入地”手法—以“地”为经,以“史”为纬,呈放射状,格局开阔,纵横开阖,呈现出广度、厚度和力度,属于“大江东去”一类的阳刚风格。而同写淇水的《淇水悠悠—诗之河》,以及写雨、雪、瀑布诸篇,主要是个人生活经历融合文学精华,以审美情感细致体验自然界不同形态的水,表达了诗意的温婉和秀美,让人看到,粗犷、豪放的水利人也有着婉约、细腻的另一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作家、人文学者追求的方向。靳怀堾是身体力行的。《水之礼赞》体现出作者心灵结构的几个鲜明特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厚实的文化底蕴、细致的审美感觉、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称自己是水利人,这当然是从职业岗位上说的,而且作品篇篇以水为主线,处处体现出水利人的职业习惯和生活积累。但如进一步考察文化身份的话,在靳怀堾先生身上,体现了水利人、学者、作家、思想者“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水利人:作者因工作关系参观过很多水利工程和著名水景点,对水利史上的人和事、物都喜爱探寻、访问,对水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不过,这是一般作家也能具备的。换句话说,仅仅是关心水、喜爱水,还不足以保证一个作家在众多写作者中具备个性和特色。水利系统的写作者,其优势在于具备水利行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比别人更能深入理解(不是一般性的“了解”)历史和现实中治水、管水的功过得失、成败优劣,因此,关于水的文学感受才能避免“悬空”、浮泛,从而具有踏实、厚重的分量。在这一点上,水利行业的写作者有着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优势,靳怀堾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认真读过《水之礼赞》,都会感到,其中很多内容,不熟悉水利的人恐怕是想不到、更写不出的。
学者:优秀的作者从来都不是光凭借个人见闻和小聪明式的灵感来写作。从创作成果来看,靳怀堾先生在文化、文学典籍方面下过坚实的功夫,他阅读范围很广,有诗文、历史、传记、神话传说,也有西方近现代政论、哲学著作。一个具备多种知识背景的人视野更为开阔,更能产生创新思维。而且,作者的写作不是堆砌文献资料,而是把很多学识化在了字里行间,看似平常的文字,其实内在包含着学问。“作家的学者化”是20世纪80年代就有过的呼吁,但在风气浮躁的当今社会,真正实行起来并非易事,靳怀堾先生的坚持显示出一种文化上的“定力”。
作家:创作文学的人,特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表达。作家具有审美的情怀,“观海则意溢于海”,比一般人的观察更细致,体验更深入。这在靳怀堾先生的散文中体现得很明显。从散文表达来看,资料丰富是好事,但如果不善于用情思来融合事料,过多引用文献,会使散文内容板滞,以致有“掉书袋”之弊。散文需要抒发情感,而空泛的抒情多了,文章又可能流于飘忽。靳怀堾先生的散文很好地实现了史、事(物)、情、理的平衡。关于散文,一位外国作家有一个著名比喻:散文是一个饱含着果汁的苹果。这是对“散文应当怎样写”的精彩概括。照这样的比喻来理解,靳怀堾先生的散文中,实地见闻的感性积累加上历史文献资料的知识记忆,属于“实”的事料,构成了散文的“果肉”;与感性积累同时产生的审美体验加上哲理的思辨,属于思想情感的升华,相当于充盈于“果肉”之中的“果汁”。其中《河之颂》《海之咏》等篇,其内容的浑厚,行文的开阖,我以为甚至不亚于余秋雨的《都江堰》。
思想者:文学是感性的审美思维,审美如果得到思想智慧的烛照,以情感动人与以理动人结为一体,将会使情趣更为深入、醇厚。水性柔,文学史上以水为题材的散文通常以秀美风格居多,如为人熟知的《小石潭记》《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水之礼赞》这本集子也有秀雅、优美的作品,但整体看来,为数更多的篇目显示出视野开阔、思想厚重、见解深刻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思想性。《水之礼赞》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有些地方甚至是满含情感的思辨。如作者在《海之咏》中由海而写到海洋文化时,抒发了这样一段感慨: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中国海洋文化的底色,你会发现,它仍然是一种农耕文化,其基本的基调和特征是“以海为田”,在海上“耕耘”的目的是为了收获“鱼盐之利”,也就是说,中国人把蔚蓝色的大海当成了陆地农田的延伸或补充,看重的是海洋本身的农业价值,而忽视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以海为途”,把海洋当成是开辟市场、进行商贸活动的载体(第47页)。
精彩的议论,是情感的表白,也是哲理的升华。让人读后禁不住要一声喝彩!
如上所述四种文化身份的融合,构成了靳怀堾先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写作优势,也由此形成了他水文化散文创作的独特风貌—不以优柔的诗情画意见长,而以见闻、学养、情趣、哲理自成风格。
咏叹水、歌颂水、崇拜水,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是一种悠久的传统。现在,全社会对于水之实用价值的认识在逐渐提高,但对于水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或者说,水文学、水美学还是一个需要大力开拓的领域。靳怀堾先生以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为水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靳怀堾先生是水文化研究专家,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勤于读书、深于思考,其学术著作《中华文化与水》煌煌近百万言,以理性精神研究水的文化内涵,具有里程碑式的辉煌,在学术界声名远播。他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并用审美眼光关注生活的作家,他善游又善记,以细致的文心观照水的审美价值。《水之礼赞》各篇写于2006—2008年。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短短两年间完成了多本专门写水的文化散文。这当然可以用“勤奋”来评价,但我觉得,作者勤奋的内在动力是爱—因为干水利而更加爱水。因为爱水而更加爱写水。我想,这应当就是靳怀堾先生的生活逻辑和写作秘诀。希望这样的文学创作能够为更多人关注,引起更多读者的兴趣,焕发更多的人亲水、爱水。也衷心希望,所有如靳怀堾先生一样爱水、爱生活、爱写作的水利人,所有与水结下情感之缘的写作者,他们的动力、激情、灵感、作品都能像水一样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