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水环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人,改变人,培育人。水环境对于社会的价值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不仅属于当代人,更具有代代相传的延续性。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作为古代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对经济发展、国家统一,都起过巨大的作用。从文化角度看,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带动了运河文化的发展,一座座城市在运河沿岸兴起、发展,形成了沿河城市带,一处处古迹及艺术珍品至今仍熠熠生辉,无数文人墨客为大运河留下了传世杰作。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京杭大运河就是流动着的文化长卷。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和认识到运河的文化意义。2007年9月,在扬州举办的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上,将京杭大运河与沿河城市的关系作了富有诗意和情感的表达:“运河养育了沿河的城市。运河对于它身边的这些城市来说,不是生母便是乳娘。”论坛还概括了沿运河城市在文化上的共性:第一,尊重历史、饮水思源的感恩情结;第二,善于沟通、包容开放的宽广胸怀;第三,永不停歇、不断更新的创造力;第四,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互动感应、友好相处的和谐。[4]京杭大运河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给人们留下了深邃的文化智慧和思想启迪。2014年6月,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对于城市来说,街区、道路、建筑可以在短时间内有很大变化,但水环境的改变却缓慢得多。水环境延续时间越长,越具有文化遗产性质。水环境作为文化遗产,既是自然性质的,又是社会性质的。同样,黄浦江与上海,海河与天津,松花江与哈尔滨,秦淮河、玄武湖与南京,东湖与武汉,泉水与济南,滇池与昆明,大运河、瘦西湖与扬州,太湖与沿岸城市群,运河与沿河城市带……都是在文化上结为一体的。很多城市或省份,把某一条河流称为“母亲河”,或者把某条河、某个湖称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充分表现了民众对于美好水环境的深厚情感。
以历史眼光看,我国的水环境从古到今有着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北方,河流水量比古代普遍减少,大部分湖泊沼泽萎缩乃至消失,许多地区严重缺水。这里有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口增长、开发过度等人为原因。人们无法要求水环境永远不变,但对于水环境的变化要保持关注和警觉,积极主动地应对环境变化,努力保护美好的水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始终追求人水和谐。“未来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努力营造清新优美的水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水环境只有突出文化品位,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水景观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才能展示水的个性与魅力;水工程只有发挥审美效应,才能更生动、更和谐、更富有活力。”[1]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成功进行了综合整治府南河工程,重现了锦江的风采,大大提升了成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该工程先后获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奖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和联合国2000年最佳范例奖。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市按照“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加强对水环境的治理,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中断了近一个世纪的河道航运又恢复通航,当地水环境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值,为建设首都宜居城市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南京市花大力气投入巨资整治秦淮河,建成数十里文化风光带,与沿岸文化遗迹结为一体,相映成趣。在新时代,秦淮河真正成了南京市民珍爱的文化名片。这些美好的水环境,在人们的精心保护下,会代代相传,成为和谐社会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