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治水规律,水利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以科学精神指导水利建设是当代水利事业的突出特点。以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水利事业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到新中国建立时,还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就说,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治水理论,但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发展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水利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红色河官”王化云从任新中国第一任黄委会主任开始,就注意研究历代治河方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认识黄河,以后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治河方案。他提出的第一个治河方略,就是“宽河固堤”,第一次整修黄河大堤推行的是“废除民埝,实行宽河”。这种思想是从我国历代治河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今天看来,是符合河流规律的高明治河之举,保证了黄河五十多年的防洪安全。在黄河全面治理方面,他作了系统地总结—“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水拦沙、宽河固堤、除害兴利、综合利用”,这些对于治理黄河的理论思考,表现了当代水利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长江王”林一山运用河流辩证法,创造性地解决了葛洲坝工程模型中出现的问题。他总结说:“我们搞的那些工程方案,在那些留美回来的博士眼里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的美国老师从未教过他们这些。但事实证明,是我们对了。”[6]
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广大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在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之初,水利部提出要重视人才,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提高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大批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水利事业,其中很多留学欧美、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分子不去建造大楼而首先投身水利工程,为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治淮河工程修建佛子岭水库时,就邀请了茅以升、钱令希、黄文煦、黄万里、张光斗等国内著名水利专家召开专家会议,成功建造了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技术的连拱坝,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水利工程人才。
当代水利事业始终坚持科学治水的原则,在不断探索水利工作科学规律的进程中,发展了水利科技事业,使当代水利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如1950年确定的治淮基本方针“蓄泄兼施,上中下游统筹,以达根治之目的”,实践证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治淮工程中修建的佛子岭水库,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边干边学,大胆革新,自行设计和建造了中国大地上从未有过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创造了当时国内水工界的奇迹,连国外专家也表示钦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造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峡水利工程,科技水平之高令全世界瞩目。
科学精神还体现在对于失误的认识和纠正上面。当代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上曾经存在片面性,工作中也出现过失误。如1955年有关治黄方案发生了某些失误,周恩来主持修改治黄规划,收到了良好效果。“大跃进”时期,过分强调“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社队群众自办为主”(简称“蓄、小、群”)的“三主方针”,甚至当作治水的唯一正确方针,在全国推广。后来经过调查研究,纠正了工作中的片面性。1958年,黄河灌区建成,因重灌轻排,土壤严重盐碱化,出现了“一年增产,二年平产,三年减产,四年绝产”的现象。后来用排涝治涝,才得以恢复。20世纪60年代,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暴露出了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翘尾巴”。在周恩来亲自关心下,水利工作者以唯物主义态度,对原设计作了根本修改,经过多次改建,收到了显著效果,基本解决了库区泥沙淤积“翘尾巴”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葛洲坝工程由于“三边政策”(边设计,边勘测,边施工)而暴露出严重问题,开工两年后被迫停工。后来在“重新设计”过程中,坚持以河势规划研究入手,统筹协调解决各方面的矛盾和要求,经过无数次辩论和反复试验,最后确定了“一体两翼”的枢纽布置方案,使葛洲坝工程得以顺利建成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靠广大群众,调动群众的聪明才智,是当代中国水利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但也出现过搞群众运动的现象,不尊重科学规律,忽视工程质量。经过实践检验,水利工作提高了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把依靠群众与搞群众运动区别开来,体现了治水思路的深入。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涉及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走弯路。当代水利事业正是在治水过程中不断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解决矛盾,及时改进失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水利科技获得了重大进展,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以科学精神指导治水实践,当代水利科学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获得了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