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农业到综合治理再到服务国民经济,水利服务对象逐步拓展
水利是民生性质的公共事业。“利民”如何体现?“利民”的范围如何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水利工作服务对象有关。在这一问题上,当代水利的认识视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拓展。
(1)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利主要为发展农业服务。这是传统水利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水利秉承了千百年来水利的传统,首先面对的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旱涝灾害问题。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毛泽东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首先要解决的是亿万人民吃饭这一重大问题,这是从清末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兴修水利放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首位。当时配合土地改革第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兴修水利,以抵御旱涝灾害,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又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国务院把原设在农业部的农业水利局划归水利部,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的农业水利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水利建设,其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最大的时期。
在中国,亿万人的吃饭历来都是第一位的大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初,西方某些政治人物就曾预言这个难题是任何一个中国政府都无法解决的。在当代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奇迹。这首先靠的是农业的发展,其中水利是一个主要的促进因素。
(2)水利在主要为农业服务的同时,也在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除了传统的蓄水、排涝、防洪,还注重水土保持,发展饮用水事业、航运业和养殖业。在兴建大型水库时,同时也进行了水电站建设,开发水力发电资源。其中堪称当代水利新功绩的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城乡饮用水事业的发展。
水土流失是中国历史上的老问题,但水土保持却是20世纪的新课题。在我国水利史上,明清时期就有了将水土保持与治河联系起来的思想,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有与水土流失做斗争的实践行为。“水土保持”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一说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部署并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却是从当代水利首开其端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土保持成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水利部)。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示范、推广、发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水土保持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显著成绩。国家指定了一系列关于水土保持的方针政策,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全面启动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不仅增强了防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对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5]。
城乡饮用水是直接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水利(水务)通过蓄水、调水等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城乡饮用水条件和饮水质量,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不仅城市、城镇全部普及了自来水,到世纪之交,发达地区的农村也基本普及了自来水,很多地区也在创造条件向普及自来水发展。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帮助和支持群众打井,推广建造水窖的技术,使人民群众喝上了“幸福水”。在这些水利工程中,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利民性质体现得更加全面、完整。
(3)从20世纪80年代起,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受到全社会重视。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经济发展已逐渐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农业,更关系到工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和优化。水利工作的重要意义,被提到了服务国民经济的高度来认识。
当代水利的这一宏观视野,与古代的“治水为立国之本”看似相同,实则有着很大区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水运关乎国运”的观念确实源远流长,但传统水利强调“治水是治国之本”,主要还是出于农业经济的视角。中国是农业国,粮食问题、农民问题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旱涝影响农业收成,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有很大不同,城市经济规模和实力日益壮大,水之利害涉及的不仅是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利工作的视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拓展,确立了为国民经济服务这一当代水利理念。可以说,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宏观视角认识水利事业的重要意义,是当代水利继承历史智慧而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