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践使命
为民情怀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坚定使命。
土肥研究 通过土壤普查、土壤培肥、中低产田及新修梯田改造培肥,有效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为农作物丰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先后完成崇信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崇信县土壤普查报告”,与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合作完成平凉地区土壤普查汇总、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养分图、《平凉土壤》《平凉地区土种志》《平凉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基本资料汇编》等。1978—1987年开展的旱地土壤肥力培育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特别是胡敏酸的含量由试验前的50%增加到60%以上,并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土壤六种酶活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用土壤酶活性可表证黑垆土的肥力指标。连续进行了41年的黑垆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表明,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是肥,而不是水,首次明确提出“瘠薄、干旱”是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以肥调水”的旱作农业发展新理念。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施肥对农作物产量贡献率达到30%以上。1952—1957年,平凉试验场(站)先后开展了绿肥引种观察、肥效试验研究,分别选出春麦区麦后复种的香豆子和冬麦区麦后复种的黑豆,同时提出麦田套种草木樨栽培技术。2013年开始,与全国绿肥产业体系—甘肃省绿肥试验站协作,在高平试验站开展了陇东绿肥种植模式研究。1959—1961年,开展了农肥资源及群众积肥、保肥、施肥试验,以及农肥种类及肥效比较、农肥施用技术、农肥精肥拌种、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养猪积肥等试验与调查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指导平凉全区开展了“5406”菌肥和“920”的生产和应用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1976年以来,开展了土壤与作物营养诊断研究,确定了冬小麦,玉米植株诊断取样时间和取样部位,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加强小麦拔节,玉米抽雄前氮肥和小麦开花,玉米乳熟前磷肥的追施,提出了旱塬地和川水地冬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养分丰缺指标。1978—1982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研究表明,土壤活性可以鉴定土壤类型、评价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1979—1982年在甘肃省黑垆土研究上第一次提出有效磷的临界值,几种作物磷肥增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指数曲线相关,差异显著;在施氮肥、土粪的基础上施用磷肥增产显著。1980—1985年完成陇东地区测土施肥研究,用无肥区基础产量表征土壤基础肥力之间关系,土壤硝态氮、有机质、速效磷三个主要养分因子与无肥区产量显著相关。同时求出冬小麦、玉米基础产量与丰产栽培产量的回归式,在此基础上经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得出陇东旱作土壤上冬小麦、玉米两种作物的计算氮肥施用量公式,经多点验证,保证率在80%以上,为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肥力,提高上限产量、极限产量开辟了新途径。1986—1990年黑垆土区磷肥规范化施用技术研究确定了陇东地区主要耕作土壤相对产量大于95%时,不需要施磷肥的最低界限为15毫克/千克,提出陇东地区合理施用磷肥的公式。同时对不同肥力土壤的供磷能力和磷肥肥效,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小麦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河东地区主要耕作土壤中钾素状况及钾肥肥效,主要耕作土壤脲酶活性状况及抑制剂筛选,氢醌尿素,稀土、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草畜研究1963年,成立泾滩试验农场,先后引进荷兰、联邦德国和兰州黑白花奶牛,至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40头。开展了以精饲草料、添加胡萝卜养殖奶牛及提高产奶量试验研究,生产销售的牛奶,以“质优量足,物美价廉”而受到城乡居民青睐和赞誉,消费者以能喝上平凉地区农科所牛奶为荣,在奶牛养殖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实施“平凉南部贫困山区适用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引进试种19种牧草,筛选出红豆草、小冠花、沙打旺、无芒雀麦、老芒麦等5种适应南山荒山弃耕地种植的品种。试验总结出五种草田轮作制度,重点推广豆科作物箭舌豌豆种草养畜、留茬肥田技术。先后编写了《肉用牛饲养技术规程》等多项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使一批实用的饲料配方和成套饲养技术在崆峒区南部贫困地区得到应用。自2017年开始,开展了青贮玉米、饲用高粱新品种筛选试验与示范项目,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表现优良的大北农208等5个青贮玉米品种和大力士、大卡、海牛、牛魔王4个饲用高粱品种及甘农2号小黑麦牧草新品种;研究出小黑麦复种饲用玉米(饲用高粱)一年两作高效模式和栽培技术要点。构建种植—加工—牛羊养殖—粪污还田“四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新模式,形成“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建成示范区并辐射推广。亩均饲草产量提高60%左右,青饲料供应期延长4个月,蛋白含量比单播青贮玉米增加77.5%。制订“饲用小黑麦高效栽培技术”和“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等技术规程两套。开展了饲用甜高粱、青贮玉米、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及平凉红牛肥育效果研究,从青贮窖的修建、原料的准备、加工饲草品质分析、饲喂方法等饲草全流程加工环节研究推广。并对全株玉米、饲用高粱青贮技术,玉米秸秆黄贮和氨化饲料制作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示范。
果树研究1988年引进秦冠、秋富2号、长富3号、短枝新红星等易坐果、易丰产苹果新品种,在高平试验场采用“开挖营养沟、填足秸秆和肥料”的方法试验100亩,实现了苹果树“一年建园、二年成形、三年挂果、五年丰产”的目标。静宁、庄浪、泾川等县组织干部及村民代表前来高平试验场参观学习,为平凉全市苹果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1987—1990年引进了苹果梨、砀山酥梨、早酥梨等13个梨品种,通过对果实性状、果树树体生长势、抗逆性等对比分析,选出了适宜平凉地区栽植的早酥梨、黄金梨、香水梨等品种,繁育早酥梨、黄金梨等梨树苗3万多株,为静宁、泾川等县供应接穗4万多株,促进了平凉地区梨树的发展。目前早酥梨、黄金梨仍是平凉市梨树的主栽品种。20世纪90年代,先后引进白凤、大久保、仓方早生等6个桃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总结出丰产栽培技术,仓方早生成为当地主栽品种。引进的金太阳、凯特杏新品种,已成为果树保护地栽培主栽品种。引进早生高墨、凤凰51等6个大粒鲜食葡萄新品种,推广了小株距、大行距篱架式栽培和葡萄嫩枝嫁接技术,早生高墨、凤凰51等品种至今尚有栽培。引进文县馍馍柿等柿树品种,推广坐地砧建园、覆土法嫁接等技术,解决了柿树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引进安哥诺、澳李13、玫瑰李、新疆核桃、辽核3号、辽核4号核桃新品在全市推广种植。2011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大樱桃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筛选出适宜平凉市露地、保护地栽培的6个大樱桃新品种,制订了露地和保护地大樱桃栽培技术规程。苹果新品种引进及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苹果矮化密植早结果、早丰产技术,幼龄果园间(套)作马铃薯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模式,矮化自根砧脱毒苹果砧苗繁育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围绕“平凉金果”提质增效,老果园更新换代、新植果园矮化密植栽培等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筛选出早熟品种米谢啦,中熟品种蜜脆和红王子,晚熟品种烟富3号、烟富8号、秦脆、维纳斯黄金等优质新品种及抗重茬砧木1个供生产推广应用。研究总结出片红短枝型富士苹果新品种快速繁育、多头高接、矮化密植栽培、水分高效利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与商品有机肥1∶4适宜配比施肥方案,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矮化自根砧优质苹果种苗繁殖、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高效栽培等技术,为平凉全市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植保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以粮油病虫害防治为主的植物保护研究。1952年推广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长期以来,按照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苹果树腐烂病、锈病、白粉病、叶斑病、果树蚧壳虫、红蜘蛛、食心虫,小麦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预测预报及防治,玉米大小斑病、黑穗病、玉米螟、黏虫及胡麻漏油虫、中华鼢鼠防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近10年来,重点围绕平凉全市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特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矮化密植苹果主要病虫害、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胡麻田恶性杂草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试验研究,试验总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体系,其措施可操作性强、防效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花卉研究 “设施花卉产供销一体化技术开发研究”项目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花坛应用最广泛的万寿菊、一串红、百日草等草本花卉20个,麝香百合、剑兰等5个鲜切花品种,洒金柏、黄杨等12个常绿观叶花卉新品种。总结出37个花卉栽培技术,实现了设施花卉的周年生产和供应。试验成功扦插繁殖草本花卉育苗技术,成活率在80%以上,能缩短苗期一个月以上,降低生产成本,是一项实用性强、简单易学的技术。提出了南美斑潜蝇叶面、地面、耕层和空间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研制出“百花”牌全元素营养花土和花肥两种产品投放市场。
草坪研究 “草坪种植技术研究”项目引进草地早熟禾、紫羊茅、高羊茅、黑麦草、三叶草5大系列23个品种,按照气候环境生态适应性和优势互补景观一致性两个原则,从抗旱性、抗病性、抗寒性、耐热性、叶片质地、修剪高度、修剪质量、耐践踏能力和恢复能力9项指标,采用量化综合科学评分进行评价,早熟禾综合表现最好,高羊茅次之,紫羊茅位居第三。研究提出不同用途草坪建植品种组合方案和草坪建植、病害、杂草防治技术,引进乔木、灌木和藤本绿地配植树种11种。
中药研究2009年以来,引进独活、贝母新优品种,开展栽培技术和板蓝根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征集板蓝根种质资源16份,通过化学诱变、自交、提纯复壮等育种手段选育出优异材料55份,成功诱导板蓝根同源四倍体及一些缺体材料,辅助细胞学解剖鉴定,选出了3个稳定优良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