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豆类作物选育

三、豆类作物选育

豆类作物因其生物固氮,且生育期短、适播期长、抗旱、耐瘠、耐荫、适应性强等特性,是传统的间套复种、培肥土壤、轮作倒茬作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农科院(所)征集和积累豆类种质材料300多份,通过混合选择、系统选育、杂交聚优等手段,育成了20多个优良品种(系)。以高平和马莲试验站为中心试验点,建成了泾川、灵台、崇信等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和示范区,开展原种生产、种植模式、肥料施用、轮作制度等配套技术研究示范。2006年以来,“泾丰牌”“丰园牌”豆类良种,成为甘肃省救灾复种的优质品种。

(一)陇红小豆1号

1998—2013年,实施由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选育项目,由段淇斌、王旭杰、赵冬青、郭溦、吴丽岗、何伟等参与以泾川红小豆-2号为母本,冀红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5个分离世代的连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生育期98天,直立型,有限结荚习性;株高31.8厘米,分枝4.3个,单株荚数34.6个,荚粒数7.8,荚长8.6厘米;高抗叶锈病,较耐叶斑病。籽粒长圆柱形,红色,百粒重23.6克。含粗脂肪0.41%,粗淀粉53.52%,粗蛋白24.3%。豆荚成熟后呈乳黄色,具有抗倒性强、落黄好,籽粒饱满、整齐一致、色泽鲜亮等特点。

产量表现2009—2011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126.7千克,较对照泾川红小豆-2增产15.8%。2011年生产试验,5点次平均产量为1981.5千克/千米2,折合亩产132.1千克,较对照泾川红小豆-2增产14.2%。

栽培要点 陇东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下旬播种,播深3~4厘米。行距35~40厘米,株距8~10厘米,亩保苗1.2万~1.5万株。三叶期进行人工培土,培土高度5厘米左右,于5~8叶期进行第二次培土。在小豆全生育期内中耕除草2~3次,兼防治病虫害。

2013年1月21日,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定名为陇红小豆1号。

(二)平(黑)豆1号

2017—2002年,由段淇斌、杨华、赵冬青、吴丽岗、何伟、白新民、王旭杰等参与,从地方黑豆品种试验田中发现的变异单株,在陇东寒、旱、多病的生态条件下,经连续5年自然和人工系统选育而成。项目得到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支持。

特征特性 生育期135天,株高83.4厘米,亚有限结荚习性,分枝5.3个,主茎节数17.5节;叶绿色,披针形,花白色,茸毛红色;籽粒圆形,种皮黑色,子叶黄色,白脐;结荚高度6.4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7.8个,荚粒数3.4粒,百粒重34.5克。含蛋白质43.26%、脂肪18.42%。植株生长旺盛,秆硬抗倒,抗病毒病,抗蚜虫,虫食率低。

产量表现2009—2011年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191.4千克,较对照晋豆3号增产13.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7千克,较对照晋豆3号增产12.7%。

栽培要点 陇东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穴播,大面积播种宜采用机播;夏播宜早不宜迟,在6月20日前播种。亩保苗1.0万~1.2万株。中耕3次,苗高5~6厘米时中耕,分枝前第2次中耕,并适度培土,封垄前第3次中耕。注意防治食心虫、豆荚螟,霜霉病、花叶病毒病等病虫害及杂草危害。

2017年1月21日,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平豆1号。

(三)陇绿1号

由王旭杰、郭溦、贾红梅、郑琪、刘小红、张俊英等参与完成,以冀绿2号为母本,自选HX9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对其(F3-F6)进行连续选择,于2005年获得优良稳定品系3148,后经多年研究选育而成。属平凉市农科院自立项目。

特征特性 陇绿3148株型直立、紧凑、顶部结荚,叶色浓绿,花黄色,荚黑色,籽粒绿色,短圆柱形,有光泽。不落荚,不炸荚,前期稳健生长,后期不早衰。株高52.6厘米,主茎分枝3.6个,主茎节数9.4节,单株结荚27.2个,荚粒数11.3粒,荚长10.6厘米,百粒重6.4克;生育期93天,夏播生育期65~67天。粗蛋白含量24.1%,粗淀粉50.8%,粗脂肪1.57%。抗根腐病,叶斑病。

产量表现2006—2008年产量鉴定试验和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产量1823.1千克/千米2,较对照HX99增产16.1%,居6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区域试验结果为:2009年5点次平均产量1443.6千克/千米2,较对照HX99增产13.6%。2010年5点次平均产量为1560.3千克/千米2,较对照HX99增产11.3%。2011年5点次平均产量1644.4千克/千米2,较对照HX99增产13.0%。

2011年生产试验,5点次平均产量1691.0千克/千米2,较对照HX99增产12.6%。

栽培要点 在陇东地区4月下旬至6月中旬均可播种,采用穴播或条播方式,跟墒播种,播后轻度镇压。亩保苗0.8万~1.0万株,夏播留苗密度适当增加。生育期内中耕除草2~3次,5叶期后中耕培土,封垄前应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并注意随时拔除田间大草,兼防病虫害。为避免遇雨水及多云寡照的天气造成籽粒霉变而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应根据成熟度分期采收;在收获、晾晒、脱粒过程中,注意防杂保纯。

2016年1月15日,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定名陇绿1号。

(四)平芸1号

2008—2010年12月,实施由平凉市农科所自列,梁建勇、曹亚凤、李青梅、鲍国军、任平太、杨丽萍、姚振红、张素梅、张建发参与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芸豆新品种选育平芸1号”项目。

平芸1号从“泾川白芸豆”的变异单株中经过系统选育而成。早熟,生育期108天;株高41.3厘米,一级分枝11.5个,主茎节数10.8节;单株荚数32个,荚粒数4.3粒,单株粒重27.9克,百粒重16.5克;籽粒白色,卵圆型,籽粒饱满,商品性好;粗蛋白含量为27.48%,粗脂肪含量为0.66%,粗淀粉含量为58.46%;抗病毒病和炭疽病。在2009—2010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产量146.13千克/亩,较对照品种“英国红”增产11.67%,较当地主栽品种“泾川白芸豆”增产17.06%。在2009—2010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36.25千克/亩,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68%。

2011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认定,并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表4-3 种质资源统计表

说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征集引进、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和繁殖保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育种单位每年都要征集或引进新的种质资源,经过严格的鉴定评价和淘汰,将有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编目入库,繁殖保存,进一步创新利用。我院现共有农作物种质资源4383份,目前编目入库2630份,其余1753份属于最近两年育成、创制或引进的新品系、新品种和中间材料等,正在进行综合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指标的鉴定评价,待各项指标检测完善后,有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将逐年编目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