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油菜生产基地建设
2011—2015年,实施崆峒区油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一)新品种引进试验
2011年引进试种品种10个,以07兰州天油2号-2和06468产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天油4号增产32.03%和30.30%;以平油1号和宁油2号产量次之,分别较对照天油4号增产16.85%和16.01%,适宜于崆峒区种植。
2012年参试的9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系),增产的6个,增产率0.2%~25.4%,依次为10-1358>10-191>平油1号>宁油3号>731256>09鉴11;09鉴2、724102分别较对照减产19.9%~12.4%。从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看出,10-1358、10-191、平油1号、09鉴11从株高、分枝部位、分植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较为适宜在平凉市种植。
2013年参试的9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系),增产的7个,增产率0.63%~33.03%,依次为C1302>C1305>C1306>C1309>C1304>C1307>C1308;C1301较对照减产10.49%。C1302、C1305、C1306、C1309从株高、分枝部位、分植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指标看,适宜在崆峒区种植。
2014年,参试品种10个,试验结果:11-1367、11-328和13151,分别较对照天油4号增产22.1%、19.7%和16.0%,其余6个品种均较对照减产。
(二)冬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
展示试验以天油4号(CK)为对照,先后展示品种和结果如下:宁油2号折合亩产181.3千克,增产14.2%;0737和07临洮延油2号,折合亩产185.4千克和119.1千克,依次增产282.27%和145.57%;10-191、07兰天2-2、宁油3号,平均亩产98.6千克、99.56千克、91.96千克,产量依次减产11.02%、10.22%和17.07%;0724102、10-1358、09鉴2、0731756、09鉴11,平均亩产65.8千克、93.4千克、89.4千克、67.6千克、89.8千克,产量依次减产21.67%、增产11.19%、增产6.43%、减产19.52%、增产6.9%。
(三)密度肥料试验
通过油菜密度、氮、磷肥料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为:当密度为3.5万株/亩、氮=16.4千克/亩、五氧化二磷=9.8千克/亩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91.1千克/亩。
(四)油菜高产栽培试验
高产栽培试验设置在崆峒区草峰镇十庄村大庄村民小组,试验农户53户,面积208亩,品种采用陇油8号,其中高产试验50户,面积202亩;不覆盖地膜对照3户,面积6亩。基肥施用标准为:过磷酸钙50千克/亩,尿素20千克/亩,硼肥0.4千克/亩,播种量0.5千克/亩。采用70厘米宽幅地膜半膜覆盖,8月下旬覆盖地膜,覆膜前撒施肥料,耕翻平整土地,9月上旬播种,每垄地膜播种3行,行距20厘米,用点播器三角形点种法,每穴点播种子3~5粒,穴距10厘米,53户品种陇油8号,3户对照品种为天油4号。出苗后一个月间苗,每穴留苗1~2株,每亩总苗数3万株左右。次年返青后在两行油菜中间用点播器追施尿素10千克,5月下旬成熟后收获计产。试验结果:50户202亩陇油8号地膜覆盖高产试验平均亩产139.6千克,较不覆膜对照亩产101.7千克增产37.27%。
(五)油菜轮作方式试验
2013年春,冬油菜模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设置在崆峒区草峰镇十庄村,供试土壤黑垆土,试验面积5亩。全膜玉米4月15日播种,大垄宽度70厘米,小垄宽度40厘米,9月3日收获,先玉335,采用单苗双垄沟三角定向点播法播种,亩留苗5000株;冬油菜在玉米收获后于9月6日在垄沟和垄上各点种2行,穴距10厘米,每穴点种3粒,点种深度3厘米左右,品种陇油8号,2014年6月5日收获。试验结果:玉米亩产735千克,冬油菜亩产126千克,收益2100元/亩。
2013年6月,冬油菜——黄豆模式。设置在崆峒区草峰镇十庄村,供试土壤覆盖黑垆土,试验面积3亩。前茬油菜,品种陇油8号,收获后于6月5日复种黄豆(晋豆45)。2013年9月18日收获。试验结果:冬油菜亩产144千克,黄豆亩产140千克,收益1420.0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