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椒1、2、3号选育
1989—2003年,实施平凉地区农科所自列辣椒新品种选育项目,由李广学、何志兰、周锁奎、何志成、杨华、白梅、宁虎学、李续荣、李掌、刘海宏、祁占勇、安贵参加实施,育成辣椒新品种平椒1、2、3号。2003年12月,平椒1、2、3号选育通过平凉市科技局鉴定验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06年平椒1、2、3号选育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平椒1号以辣椒自交系9799为母本,甜椒自交系9713为父本配制的牛角椒一代杂种。1997年配组,1998年进行配合力测定,2000—2001年进行品比试验,2001—2002年进行多点区试,2001年进行栽培技术正交试验,并开始在甘肃省内各地示范种植。
平椒2号是以辣椒自交系9799为母本,甜椒自交系9719为父本配制的微辣型牛角椒一代杂种。1997年选配组合,1998年进行优势测定,2000—2001年进行品比试验,2001—2002年进行多点区域试验,2001年进行栽培技术试验。2001年起平椒2号开始小量制种供应种苗,在甘肃省内各地示范种植。
平椒3号是以辣椒自交系99101为母本,辣椒自交系9949为父本配制的浓辣型羊角椒一代杂种。1997年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试配组合,1998年优势测定表现突出,1999年自交系选纯后正式配组,2000—2001年进行品比试验,2001—2002年进行多点区域试验,2002年进行栽培技术正交试验。2001年起平椒3号开始供应种苗在甘肃省内各地示范种植。

图7-1 平椒1号

图7-2 平椒2号

图7-3 平椒3号
品比试验结果2000—2001年平椒1、2、3号在泾滩试验场同期进行品比试验:平椒1号平均产量4090.5千克/亩,较对照增产33.15%;平椒2号平均产量4264.5千克/亩,较对照增产38.82%;平椒3号平均产量3784.5千克/亩,较羊角椒对照增产42.52%。
多点试验结果2001—2002年,在泾川、静宁、崇信,张掖临泽、陇南徽县按同一方案进行多点区试,小区面积6.7米2,株行距50厘米×32厘米,单苗定植。平椒1号两年5点平均产量4017.8千克/亩,增产31.66%;平椒2号两年5点平均产量4204.5千克/亩,增产37.78%。平椒3号2年5点平均产量3781.1千克/亩,较羊角椒对照增产42.9%。
生产示范结果2001年开始供应平椒1、2、3号种苗,在平凉各县(区)及陇南徽县、张掖山丹、临泽等地生产示范。至2003年:平椒1号示范种植8.6公顷,平均产量59.1吨/公顷,增产29.7%;平椒2号在平凉各县(区)、陇南徽县示范种植4.8公顷,平均产量62.1吨/公顷,增产31.7%。平椒3号在省内示范7.3公顷,平均产量56.0吨/公顷,较对照增产37.7%。
平椒组合抗病性鉴定试验2000年在泾滩试验场辣椒连作10年的疫病高发地块进行平椒组合抗病性鉴定试验,平椒1、2、3号对疫病均表现中抗,对炭疽病、病毒病均表现高抗,表现出极强的抗病优势。
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结果2000—2001年对平椒组合品比试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对疫病、炭疽病、病毒病均表现高抗,对照大牛角和尖椒22对疫病表现中抗。2003年夏秋多雨,辣椒疫病普遍重度发生,平凉市植保站对平椒组合示范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平椒1、3号高抗疫病,平椒2号中抗疫病。
平椒1号品种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株高56.8厘米,株幅67.1厘米,生长势强。叶深绿色,披针形,第一花节位9~10节。青果绿色,牛角形,果长14.2厘米,果径3.9厘米,果肉厚0.3厘米,单果质量42.7克。肉质脆嫩、辣味适中,宜鲜食。抗疫病、炭疽病、病毒病。早熟,耐寒耐热,适应性强,一般产量4000千克/亩左右。
适于西北地区及山西、四川等省区春大棚及露地栽培。陇东地区春大棚栽培于1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定植,苗龄90天左右为宜,栽植密度50厘米×30厘米,单苗栽植,4500株/亩左右。定植前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饼肥150千克,磷二铵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第一次采收后追肥,分4~5次随水追施尿素30~35千克/亩,盛果期追肥量适当加大。定植初期注意保温防寒、缓苗后适当控制土壤湿度,促使扎根,整个生长过程中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6℃~30℃之间,夜温应保持在15℃~20℃,要注意防治蚜虫;露地栽培,陇东地区于2月下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栽植密度50厘米×33厘米,单苗定植,栽苗4000棵/亩。定植前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饼肥10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钾肥10千克。在第一次采收后追肥,分4次随水追施尿素30千克/亩。高温季节要保持足够的土壤水分,不可缺水,秋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
平椒2号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株高56.5厘米,株幅68.8厘米,生长势强。叶披针形,深绿色。始花节位11~12节,青果绿色,牛角形,果长13厘米,果径4.4厘米,果肉厚0.4厘米,单果质量50克左右,最大果重70克。果肉脆嫩,微辣,宜鲜食。抗疫病、炭疽病、病毒病。中早熟,一般产量4200千克/亩。
适于西北地区及长江流域露地及春大棚栽培。陇东地区春大棚栽培于1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定植,栽植密度50厘米×30厘米,单苗栽植。定植前亩施优质腐熟羊粪或鸡粪5000千克,饼肥10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第一次采收后追肥,两个月内分5次随水追施尿素35千克/亩(盛果期重施)。定植缓苗后适当控水,促使根系深扎,进入采收期后,每采收一次,灌水一次,每次灌水后需通风降湿。整个生长期要注意防治蚜虫;陇东地区露地栽培于2月中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苗龄80天为宜。栽植密度为50厘米×33厘米,单苗定植,栽植4000株/亩。定植前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千克,饼肥1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第一次采收后追肥,分4次随水追施尿素30千克。定植时灌足定根水,缓苗后一个月内要适当控制土壤水分以促使扎根,进入结果期以后要保持足够的土壤水分,不可缺水。秋雨季节要注意田间排水防涝。
平椒3号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株高64.9厘米,株幅70.4厘米,生长势强。叶深绿色,披针形,始花节位10节。青果深绿色,长羊角形,果面略皱,平均果长17.7厘米,果径3厘米,单果质量29.5克。肉质脆嫩,辣味浓且有香味,鲜食为主,亦可干制。抗疫病、病毒病、炭疽病。早熟,一般产量3700千克/亩左右。
适宜于西北及山西、四川等嗜辣省、区露地及春大棚栽培,亦可做干制椒栽培。春大棚栽培:陇东地区于12月上、中旬温室育苗,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定植,门椒现蕾为定植适期。定植密度50厘米×35厘米,双苗栽植。施肥、灌水等管理同露地栽培。定植初期要注意保温防寒,缓苗后棚温白天控制在26℃~30℃,夜温保持在15℃以上。要及时抹去门椒以下侧枝,整个生产过程要注意防治蚜虫;陇东地区露地栽培于2月中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定植密度50厘米×40厘米,双苗栽植,栽植6700株/亩左右。定植前亩施优质腐熟的羊粪或鸡粪500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第一次采收后追肥,分4次随水追施尿素30千克/亩。定植时灌足定根水,缓苗后适当控水,促使根系发育。进入膨果期以后要保持足够的土壤水分,不可缺钾。封垄前每次灌水后要及时锄地保墒。
2003—2006年,在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兰州、武威、张掖市及宁夏彭阳县、陕西省宝鸡市、四川省广元市、河南省南阳市累计推广种植78120亩,累计新增纯收益4428.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