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椒4号选育

二、平椒4号选育

1996年1月—2005年10月,实施地区农科所自列的微辣型辣椒杂交种选育项目,由李广学、何志兰、周锁奎、何志成、白梅、杨华、刘海宏、俞锦晖、张亚星参加,育成微辣型辣椒杂交新品种平椒4号。2005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技术鉴定,定名“平椒4号”。2007年平椒4号选育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

平椒4号是以辣椒自交系97103为母本,以甜椒自交系9711为父本配制的微辣型牛角椒一代杂种。1998年配制组合,1999年进行优势测定,2002—2003年进行品比试验,2003—2004年进行多点试验,2002—2004年在甘肃省内各地进行生产示范。

图7-4 平椒4号

品比试验结果2002—2003年在泾滩试验场进行品比试验,平椒4号青椒平均产量4216.8千克/亩,较对照增产31.61%。

多点试验结果2003—2004年,在泾川、灵台、崆峒区、庄浪、静宁五县区按统一方案进行多点试验,小区面积20米2,株行距50厘米×30厘米,单苗栽植。平椒4号两年各点青椒平均产量为4096.1千克/亩,较对照增产33.44%。

生产示范结果2002—2004年在平凉、庆阳、天水、武威、陇南等地区进行生产示范,累计示范种植249亩,青椒平均亩产量4008千克,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35.34%;2005年在甘肃省内各地累计示范种植面积约30公顷,均表现丰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强,较对照品种增产潜力大。

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2002和2003年秋季,对平椒组合品比试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平椒4号两年对疫病、炭疽病、病毒病三大病害均表现为高抗(HR)。2004年9月,平凉市植保站对崆峒区花所乡光明村调查,平椒4号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疫病、炭疽病、病毒病均表现为高抗(HR),疫病发病率、死株率和病指分别比对照大牛角降低了88.28%、96.47%和89.96%。

品种特征特性 株高60.5厘米,株幅74.8厘米,茎粗1.5厘米,生长势强。叶深绿色,披针形,第一花节位9~10节。柱头黄绿色,与花药平齐,花冠淡黄色。单株平均结果32.2个,青熟果绿色,牛角形,果顶钝尖,果基平展,果面光滑无皱,果长15.3厘米,果径3.67厘米,果肉厚0.3厘米,单果平均质量54.2克,果肉脆嫩多汁,微辣,宜鲜食。抗疫病、炭疽病、病毒病。早熟,较耐寒、较耐弱光、适应性强,适于春大棚及露地栽培,一般产量4000千克/亩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平椒4号适于西北地区、四川、山西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春大棚及露地栽培。陇东地区春大棚栽培于12月中旬育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苗龄80~90天为宜,不宜过度蹲苗。栽植密度50厘米×33厘米,单苗栽植,4000株/亩左右。定植前基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千克/亩(以羊粪和鸡粪为佳);饼肥15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追肥在门椒采收后开始,分4~5次随水追施尿素35千克/亩,盛果期追肥量适当加大。定植初期注意保温防寒,缓苗后应控制土壤水分,以提高地温,促使扎根,整个生长过程中白天温度控制在26℃~30℃,夜温最低应保持在15℃以上。整个生长期要注意防治蚜虫;陇东地区露地栽培2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苗龄85~90天,带蕾定植,不可过度蹲苗。定植密度50厘米×30厘米,单苗栽植,栽苗4400株/亩。定植前基施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亩,饼肥15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钾肥8~10千克。追肥在首次采收后开始,随水追施,一般每采收两次追肥一次,分4~5次随水追施尿素30千克/亩。高温季节要保持足够的土壤水分,不可缺水,秋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