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与研究概述
民国时期,平凉、泾川、静宁城郊、庄浪万泉一带就有种菜习惯,除自食外,大部分拿到市场交易,平凉有蔬菜20多种,先后还从山东引进黄瓜、火白菜,从陕西引进红蒜及各种红、黄色番茄等新品种。在栽培技术上,沿用传统的栽培方法,绝大多数实行露地直播栽培,庄浪、静宁县南部地区采取细砂覆盖栽培,平凉城郊的韭黄,蒜黄采取窑洞软化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水利条件较好的平凉城郊在20世纪30年代后,逐步推行简易阳畦育苗技术。
1949年初期,平凉、泾川、静宁城郊仍然是区内蔬菜主要生产地。平凉市柳湖一带凭借三条磨渠河水灌溉,集中连片栽植蔬菜千亩以上。1953年平凉县暖泉区开始引进蔬菜温床育苗技术,1958年建起了第一栋玻璃温室,进行温床育苗。同年引进推广辣椒、茄子、萝卜、甘蓝、番茄、南瓜等6种14个新品种。1959年地区农科所开展了蔬菜引种驯化试验,先后引进番茄、菜豆、辣椒、茄子等蔬菜良种。其他县及平凉、泾川、静宁农区也都利用少量地块种植辣椒、大蒜、芹菜和利用夏粮作物后茬复种大葱、白菜、萝卜等。这些传统种植至今沿用。
1960年平凉市柳湖公社柳湖大队播种各类蔬菜1229亩,比1957年增加42.5%。并先后从陕西、兰州引进菜花、辣椒、洋葱、印度南瓜、球茎甘蓝,圆茄等蔬菜新品种,品种增加到37种,取代了一些老品种。为解决口粮不足,全区种植秋菜49.4万亩,人均0.22亩。
1965年柳湖大队派员去北京市四季青公社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并带回许多蔬菜良种,以后又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从而使平凉番茄由北京10号,农大23、兰州大黄等新品种替代了红洋柿子、黄洋柿子;黄瓜由北京大刺替代了平凉土种黄瓜;大白菜由抱头青、洛阳二包头、天津青麻叶替代了龙爪白、黄秧白及山东绿疙瘩;虹豆由红咀雁更新了当地黑、红籽豆;萝卜由心里美、大青皮、狗头罐、西农萝卜更新了当地绿皮、红皮萝卜;西葫芦由一窝蜂、站秧更新了长蔓葫子。还推广了大雪球菜花,世界冠军甜椒、黑平头、黄苗、金早生、甘蓝等良种,产量普遍高于老品种,这是平凉地区蔬菜史上第一次品种大更新。同年,引进了塑料薄膜阳畦育苗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利用塑料薄膜阳畦生产韭菜,面积近百亩,以后逐年减少。各种温室发展到370多间,有塑料、玻璃加温等多种温室。
1974年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派出技术力量,在市郊蔬菜区开展蔬菜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引进了优良品种,推行了塑料棚栽技术,进行了病虫害防治研究。先后引进试验品种200多个,繁殖推广了黄瓜西农58、津研2、4、6号;西红柿强力米寿、弗洛雷德、早丰216;甘蓝有报春、京丰1号;菜花有荷兰48、杂交5号;国光萝卜,石特白菜,汉中冬韭,成都长韭,同丰甜椒等34个良种,实现了第二次蔬菜品种更新。在病虫防治方面,初步摸清了平凉全区内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重点对危害严重的黄瓜霜霉、根腐病、番茄条斑病,茄子黄萎病、辣椒疫病及甘蓝菜青虫等进行了研究和防治,基本控制了蔓延。
1975年引进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在柳湖大队建棚2亩,进行大棚栽培试验,当年获得初步效益。从这一年起,由平凉地区农科所牵头,协同平凉、华亭、庄浪县农技站,开展了塑料大棚栽培技术研究,至1984年发展到562亩,栽培品种达到20个,增产1倍以上。
1979年平凉地区农科所开展蔬菜品种资源研究,收集白菜,甘蓝、根菜类、薯芋类、绿叶菜,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及多年生蔬菜等10类24种168个品种。
1981年柳湖大队第一个在32亩蔬菜地上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获得成功。覆盖作物有黄瓜、葫子、西葫芦、辣椒、甘蓝等,地膜蔬菜比露种蔬菜早上市10~20天,增产30%以上。1982年平凉县柳湖公社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蔬菜达到245.4亩,普遍增产30%以上。为了提高增产幅度,平凉地区农技站从1983年开始,选地15亩,开展蔬菜综合丰产栽培试验。
山药是一种珍贵的常用中药,但由于繁殖方法落后,濒于绝种,原用龙头繁殖法,繁殖系数低于1。为了恢复和发展平凉山药生产,平凉地区农科所助理研究员邱仲华从1978年开始,进行山药繁殖技术试验,到1983年试验成功“优种大株零余子繁殖法”,比旧繁殖法繁殖率高出100倍,创造了亩产2540千克的高产纪录,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984年,采用二次通用旋转正交区组设计和微电脑模拟寻优,建立了山药栽培数学模型和优化农艺方案,每年可增收30万元。在贮藏加工方面,也研究出一套科学贮藏方法,试制和开发了山药新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奖。
1983年平凉地区农科所同地区供销社合作开展了太统山野生黄花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黄花菜引种栽培育种找到了新的优良种质资源。在此前后,平凉地区农科所在百合鳞片营养土扦插快速繁殖,食用菌、草莓引种、栽培、加工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果。先后引进和推广了山东4号、鲁白1号大白菜、中蔬4号、甘早黄番茄、元豇28豇豆、农大40甜椒、长3、天线3号辣椒、828黄瓜等良种。
同年,在平凉市柳湖乡保丰村开展蔬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到1987年先后引进8种蔬菜46个品种,试种成功推广应用16个品种,示范面积达到3550亩。其中推广地膜覆盖220亩,大棚栽植68亩。应用新农药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扩大保护地栽培,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品种、膜棚、配肥和病虫防治,增产率达29.8%。同时,首次引进番茄杂交种获得成功。华亭县农技站从1982年开始,在厂矿集中的东华、安口两镇12个生产队进行蔬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先后引进42个细菜品种,经试验推广14个,建造小温室1981米251处,培育菜苗17种,引进建造塑料大棚170个31.3亩,推广地膜覆盖66.7亩,使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200亩扩大到500亩,亩产由1981年2000千克提高到1984年的3510千克,增产75%,效益增加51%。
1985年平凉市农技站开展黄瓜、西红柿大棚栽培早熟丰产综合技术试验,通过改进育苗技术,改革定植方法,合理密植,应用超薄地膜覆盖技术,到1986年黄瓜亩产达到11567千克,增产1倍以上,早上市10~15天,西红柿亩产达到13237千克,早上市40~45天。
1986年泾川县黄家铺乡牛家咀村试种、示范成功旱地蔬菜46亩,平均亩产达到3000千克。
1988年崇信县农技推广中心汭河川区瓜菜生产基地建设技术示范,泾川县林业、科技、供销部门林菜间作技术研究,黄花菜切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平凉市太统林场黑土耳、香菇、凤尾菇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平凉农校黄瓜霜霉病防治研究等都取得进展和成果,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获得奖励。
1988年平凉全地区从事园艺蔬菜的技术干部达到28人,其中中级以上科技人员11人,开展试验示范的有蔬菜杂交一代良种培育、简易温室育苗、电热育苗、塑料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主要病虫害防治及其他新技术应用。塑料棚栽培及地膜覆盖面积发展到114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