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鉴定及选育

二、品种鉴定及选育

(一)玉米良种区域化鉴定和西北干旱区玉米联合区域试验

1962—1980年,由平凉专员公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5]和农建局[6]下达,马法援、周雅秋、胡勋和盖生龙参与完成的“玉米良种区域化鉴定”项目,先后筛选出农大4号、维尔156、双跃3号、双跃4号等生育期适宜,生长整齐,抗旱性强,不易倒伏的品种,亩产400千克左右,种植密度2500株/亩。1979年引进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单2号,以其优秀表现,占据全区主推品种达10年之久。

(二)玉米双交种——平双三

1964—1971年,由周雅秋、盖生龙、陈国玺、马法援用“英57-1×兰289”为母本、“W24×W20”为父本杂交育成。

产量表现:1965—1966年在高平农场鉴定两年平均亩产308千克,比金皇后增产33%。1967—1968年区试平均亩产423千克,比维尔156增产20.2%,1971年在河川区示范平均亩产670.5千克,比维尔156增产35.2%,为川区推广品种。

特征特性:秆粗、抗倒、抗旱耐涝,抗大小叶斑病和黑粉病,产量高。幼苗生长整齐,株高262.7厘米,穗位高115厘米,穗长22.3厘米,果穗长锥形,籽粒金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00克,生育期136天,为中晚熟。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宜川水肥。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留苗密度2400~2800株。配制母本单交种时,自交系“英57-1”应比“兰289”早播5~7天,配双交种时母本单交种应比父本单交种早播7~10天。

(三)玉米综合杂交种——平综1号

1964—1971年,周雅秋、盖生龙、马法援用混5716为母本、五个单交种(华160×W20、157×3160、泌8-1-3×兰289、兰289×38-11和自交系WF9)为父本混合授粉杂交育成。

产量表现:1965—1966年在高平农场鉴定结果亩产325千克,比金皇后增产28%。1967—1968年在泾河川试验,平均亩产366千克,比金皇后增产26%,大面积示范,最高亩产达400千克左右。

特征特性:株高222厘米,穗位适中,果穗圆柱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270克,生育期125天,中早熟,抗旱耐涝,抗大小叶斑病,较抗黑粉病。

栽培要点:适宜平凉地区山、川、塬区种植,对水肥条件要求中等,川区留苗密度2400~2600株,山、塬区分别留苗2000~2200株。

(四)玉米双交种——6619

1966—1974年,由周雅秋、盖生龙、马法援、王贤楷用单交种“南68×旅28”为母本、金8为父本杂交而成。

产量表现:1967年高平农场鉴定亩产271千克,比维尔增产38.69%。1971年在川区区试亩产206千克,比维尔156增产22.3%。1974年六点区试亩产245.8~642千克,平均为472千克。

特征特性:高177~289厘米,穗位高54.5~125厘米,果穗长锥形,穗长20厘米左右,籽粒出产率80%以上,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210~280克,抗倒伏,抗大小叶斑病,适应性广,杂种优势强,生育期120~140天,中晚熟。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宜东部川、塬区种植,川区亩留苗密度2200~2400株,塬区2000~2200株。配父本单交种时,母父自交系金8早播7~10天,配母本单交种和双交种时,父母本同期播,行比2∶1。

(五)玉米双交种——6744

1967—1974年,由周雅秋、盖生龙和马法援用单交种“华160×威20”为母本,“南66×旅28为父本杂交育成。

产量表现:1968年高平塬区鉴定亩产184.6千克,比维尔156增产61.92%,1971年区试亩产213~634.5千克,平均472千克。

特征特性:株高193~257厘米,穗位高59.2~98厘米,穗长20厘米左右,千粒重223~300克,籽粒出产率84%,粒黄色,马齿型,抗大小叶斑病,较抗黑粉病,喜水肥,杂种优势强,生育期130天左右,中晚熟。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宜东部川区、塬区和阴湿山区种植,川区留苗密度2200~2400株,塬区和湿山区2000~2200株。制种时配母本单交种时父本自交系威20早播5~7天,配父本单自种和双交种时,父母本同期播,行比2∶1。

(六)玉米综合杂交种——平综2号

1970—1972年,由盖生龙、马法援、周雅秋用“M14×铁13”为母本,7个单交种(南68×金8、M14×金16、清1-2-2×升N、157×南49、南68×旅28、52-1×43、M14×混5716)为父本,混合授粉杂交而成。

产量表现:1971年在泾河川区试验,平均产量333.8千克,比金皇后增产20%。1972年在泾川东部干旱塬区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62.5千克,比维尔156增产17.7%,比英粒子增产34.7%,肯定为东部塬区推广的综合品种。

特征特性:秆粗,抗倒、抗旱、耐瘠薄,抗大斑病和黑粉病,生育期121~126天左右,株高245~256厘米,穗位适中,穗长22.3厘米,籽粒黄色,半马齿,千粒重320克,双穗率10%~20%。

栽培要点:平综2号对肥水要求中等,塬区留苗密度2000~2300株,川区2300~2800株。

(七)中熟玉米自交系——平系7号

1974—1992年,由扶尚文、马法援和盖生龙用人工合成群体“平综2号”为基础材料,经七代自交选育而成。原系谱号为7434-1-3-1-1-1-4-1-3(自编平系7号)。1996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产量表现:1992年在高平场鉴定亩产728.3千克,比“中单2号”增产26.43%,居171个参试杂交种的第3位。平系7号具有较高的配合力,是培育株型结构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成熟期较早玉米杂交种的优良育种材料,在甘肃省中早熟玉米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征特性:生育期120天左右(播种至成熟需≥10℃有效积温为2434.4℃),属中熟类型。株高135~155厘米,穗位高49~70厘米,茎粗2.0~2.7厘米。成株出叶19~20片。雄穗分枝短小,花粉量适中。护颖绿色,花药褐色,花丝紫红色。单株成穗率高,一般2~3穗,果穗短锥形,穗长15厘米,穗粗36.4厘米,每穗有籽粒14行,每行20粒。籽粒黄色,硬粒型,单穗粒重53克,籽粒出产率70%。抗倒、高抗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抗红叶病。

(八)平单731

1971—1975年,由马法援、扶尚文、盖生龙等用武105为母本,旅2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

产量表现:1974年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400~450千克。

特征特性:株高250~280厘米,果穗黄白色,穗长25~28厘米,穗粗5.2厘米;穗轴浅紫色,轴粗3.4厘米;每穗16~18行,每行42粒,粒黄白色,马齿型;穗圆柱形,秃顶0.6厘米。千粒重340克。生育期130~135天,较金皇后早熟10~12天。植株粗壮,抗倒伏,双穗率27%;穗位高110~120厘米,生长整齐,中感黑粉病及丝黑穗病,轻抗花叶病,抗大、小斑病,抗旱、抗寒,适应性广。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应平凉地区川区及草峰东部塬区种植。栽培注意重施底肥,并增施磷肥,防止干热风。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

(九)平单734

1976—1981年,由扶尚文、马法援、盖生龙等用“武105”为母本,“南68”为父本杂交育成。

产量表现:经5年区试在川区亩产300~400千克,较军双1号增产16.7%,较维尔156增产6.2%~17.6%。

特征特性:株高241厘米,穗位高95~100厘米,茎秆粗壮。穗长21.6~22.8厘米,穗浅黄色,圆锥形,穗粗4.8厘米;每穗16~18行,每行44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粗3.1厘米,轴红色。千粒重256克,生育期130~135天。中抗大、小斑病,轻感黑粉病,抗旱、耐瘠力中等。品质较好,半角质,出粉率达81.8%。。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应东部川区河谷地带种植,要求施足底肥,重施拔节肥,灌好拔节水,轻灌攻穗水。每亩留苗2500株左右。制种时父、母本同播,行比4∶2,留苗2600株左右。

(十)中熟玉米单交种——平单2号

1978—1984年,由扶尚文、马法援、韩平素、李文皋和刘彦俊参与完成,用自交系水29和黄早四杂交育成。原代号7107,1984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平单2号”。1988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产量表现:在平凉东部川区和西部河谷区一般亩产450~600千克,塬区300~400千克,阴湿山区500千克左右,平均亩产略高于中单2号,且稳产性强。

特征特性:生育期115~125天,属中熟杂交种类型;胚芽顶土力强,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势强;株高209~285厘米,穗位高88~101厘米,植株整齐,叶色深绿,叶片上冲,株型结构较好,成株出叶19~20片,活秆成熟后茎叶仍为青绿色;单株成穗率高,在川水地每亩2500株密度下一般单株成穗率可达1.5个左右;果穗短圆柱形,穗长17~19厘米,穗粗5厘米;一穗有籽粒14~18行,每行38粒左右;穗轴白色,籽粒淡黄色,浅马齿型,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比中单2号高12.3%,赖氨酸含量接近英粒子玉米),籽粒出产率85%左右;粒大、整齐、千粒重300克左右,高抗矮花叶病毒、抗大、小斑病,抗旱,耐瘠,适应性广。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宜在陇东旱塬区及类似地区种植;浅山及西部河谷区中单2号不能成熟的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东部塬区每亩2000~3000株,东部川区3000~3500株,西部河谷区4000~4500株。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行比5∶2(即5行母本,2行父本)。花粉量小,繁殖时宜选用川水地,并于授粉前浇水一次;授粉时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效果更佳。

(十一)早熟玉米单交种——平单3号

1978—1987年,由扶尚文、马法援、位丽娜、韩平素、杜学武参与完成,用自育自交系平系7号为母本,外引自交系黄早四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系号78365,1988年6月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平单3号”。1988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产量表现:1979年在川水地鉴定,亩产657.1千克,比对照平单731增产15.8%;1982—1984年参加平凉地区区试,三年20个点次平均亩产398.1千克,比对照晚熟种中单2号增产17%,比中熟种平单731增产9.2%~23%,比英粒子增产58%;1984—1986年参加甘肃省区试,三年44点次平均亩产494千克。

特性特征:生育期115天(播种至出苗需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为2254.9℃),属中早熟杂交种类型,胚芽顶土力强,易抓全苗;株高200厘米,穗位高70厘米,穗位上部叶片上冲株型结构较好,双穗率高,一般可达54.5%;果穗短圆柱形,穗长18.6厘米,穗粗4.8厘米;每穗平均14行,一行40粒,一般不秃顶;穗轴紫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83%,粒大,千粒重330克,含粗蛋白质9.35%,淀粉70.18%,粗脂肪44%,赖氨酸0.26%。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抗旱耐瘠,适应性广。

栽培及制种要点:适宜在甘肃省英粒子玉米种植区、陇东旱塬区及其类似地区、浅山区、阴湿山区、西部河谷区种植;天水陇南麦茬复种和平凉川区油菜茬复种。在中等肥力的旱塬地种植,留苗密度每亩2500~3000株,川水地3000~3500株,西部河谷区4000~4500株;制种时父母本自交系同期播种,行比4∶2或6∶2,即4(6)行母本,2行父本。

(十二)紧凑型玉米单交组合——“武系109×旅45”

1987—1995年,由扶尚文、张兴荣、位丽娜、杜学武参与用玉米自交系武系109为母本,旅45为父本选配杂交组合,代号87090。

产量表现:1989年参加普通株型玉米杂交种品比试验,亩产495.55千克,比对照品种中单2号增产9.18%,居20个参试杂交种的首位。1991年品比试验,在旱地亩产423.8千克,比对照品种掖单5号增产7.24%,居27个参试杂交种的第4位;1990—1992年参加甘肃省玉米新杂交种区域试验,三年41点次平均亩产630.82千克,比对照品种酒单3号增产18.97%,居10个参试杂交种的首位。

特征特性:该单交种生育期122~137天,比中单2号早成熟57天,属中熟偏晚型杂交种。胚芽拱土力强,易抓全苗,茎秆粗状,根系发达,抗倒伏。抗旱、抗早衰,活杆成熟,籽粒成熟后茎叶仍为青绿色,成株出叶20~21片,植株生长整齐,叶片上冲,株型紧凑,属紧凑型杂交种。在密植条件下,群体产量高,丰产性能稳定,兼抗型杂交种。

栽培及制种要点:该杂交种适宜平凉川区、塬区、浅山区和西部河谷区海拔较低的地区种植,即适宜陇东、陇南、天水等地区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2585.5℃以上玉米种植区域种植,种植密度每亩5000株左右,西部河谷区可达6000株以上。制种时,父母本自交系同期播种,行比4∶1,即4行母本1行父本,密度每亩7000~8000株。

(十三)糯玉米品系——SNN-16

2009—2012年,由周广业、张素梅、孙志强、刘愈之、李雅洁、李喜娥、刘海宏、杨学贞、王玲洁和王英参与用wx60306为母本、wxNS287为父本选育而成。

产量表现:该品系在2012年甘肃省区域试验5个试点中,有3个点产量位居第三,2点产量位居第一。平均亩产鲜果穗为1297.8千克,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16.4%,居12个参试糯玉米品系的第1位。

特征特性:该品系采收期113天,比对照垦粘1号晚12天。株高248厘米,穗位高101厘米,穗长锥型,穗长25.6厘米,秃尖长1.4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数15.0行,行粒数46.3粒,双穗率4.3%,籽粒黄色,穗轴白色。感官品质评定2级,田间表现抗病性和抗倒性好。

(十四)平凉甜玉1号(平凉脆甜1号)

1999—2008年,由丁宁平、杨学珍、张明玉、周生福、程亚青、张岩竹、方社会、朱晓慧、姚振红参与以99(2)(平甜系1)为母本,99(1)作为父本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为90~101天,株高200~235厘米,穗位高度60~105厘米,穗锥型,穗长23.0厘米,结实性好,穗粗3.7~5.4厘米,穗行数18行,行粒数44粒,籽粒黄色,千粒重260克。含Vc183.5毫克/千克,粗脂肪83.2克/千克,粗淀粉462.9克/千克,赖氨酸4.68克/千克,水分70.0%,可溶性总糖253.9克/千克。高抗丝黑穗、瘤黑粉、大斑、矮花叶等主要病害。

产量表现:在平凉、庆阳及陕西陇县、长武、宁夏固原等地示范种植,亩产鲜穗1500~2000千克,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