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红黏土
2025年10月13日
五、红黏土
(一)剖面特征
自然红黏土高面淋溶层,因植被稀少,根系下扎困难,耕层较薄。该层厚度17厘米左右。薄者10~15厘米,最厚20厘米,粒状、块状结构,浅红、棕红色,根系分布相对来说比其他层次较多,有砂姜。母质层颜色灰红,质地黏重,较紧实,容重大,潜在养分含量稍低于平凉地区其他土壤,尤其是有机质含量低。耕种红黏土,一般剖面由耕层、母质层组成,少数有犁底层或心土层。剖面发育弱,层次不明显。耕层厚度一般为10~18厘米。浅红或棕红,粒状、块状结构,较散,根系稍多,石灰反应或石灰反应强。10~18厘米以下为母质层。此土类全市分布1255.71万亩,占平凉地区总土壤面积的7.8%。
(二)理化性状
表3-6 红黏土表层理化性状数理统计表

(三)农业生产性能
因红黏土尚处在幼年发育阶段,加上黏粒含量高,湿黏干硬,结构不良,耕作费力,土层浅薄,少数为梯田,多为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偏低,土体通气透水差,怕涝怕旱,不发小苗也不发老苗,生产性能较低,一般亩产百斤左右。应通过平田整地,掺和黄土,改善质地黏重和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主要障碍。宜林荒地在自然林草生长的基础上,还可人工种植草木樨、洋槐等植被,增强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