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新品种引进

一、牧草新品种引进

1986—1989年,实施由甘肃省科委下达,邱仲华、宋占平、盖生龙、李广学、李广新、张明玉、何志成、梁建勇、高广明、张明峰、史广亮等参与完成的平凉南部贫困山区适用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在原平凉市康庄、上阳、峡门、麻川、麻武乡共开展试验研究64项,取得了有应用价值的成果25项,示范推广适用技术43项。1989年11月7日由甘肃省科委组织鉴定验收。1990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涉及牧草的有四项,内容如下:

(一)南山草场资源研究

据调查南山天然草场资源属于微温、潮湿类的四个亚类:梁茆地亚类(134万亩,占30.9%),山地阴坡亚类(17.1万亩,占60.7%),山地阳坡亚类(8.7万亩,占60.7%),沟谷地亚类(1.03万亩,占3.7%),另外还有0.76万亩田隙草地。28.17万亩草场属于二等一级的约25万亩,亩产约1005千克,在牧草中,禾本科42种,豆科20种;两种产草量占牧草总量45%,菊科、莎草科等86种,产草量约占38%;质量低劣的蒿、藓麻、艾麻三种,产草量占15%;有毒有害的(狼毒、羊金花、铁棒锤等)7种,产草量占1%~2%。每年可产可食性鲜草2.08亿千克;折合干草0.69亿千克;利用方式有三种:放牧割草,或二者兼用,以放牧为主、近山零星草场三种方式并举。由于掠夺性利用,超载过度,造成草种退化,使远山成片草场利用率不到15%,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全部草场的利用率平均为32.3%,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二)牧草引种试验

引进试种19种牧草。筛选出红豆草、小冠花、沙打旺、无芒雀麦、老芒麦5种适应南山荒山弃耕地种植的品种。在康庄乡清水岭村示范种植86.5亩,返青率为96%~100%。植株高度在开花结实期达116~136厘米。1987年亩产鲜草1002千克,1988年亩产质量1487千克,为荒山种草及改良天然草场提供了依据。这5种牧草荒山混播后产量、质量和保持水土能力都较高。

(三)草田轮作制度

对人均耕地5.3亩以上的乡村,实行草田轮作。轮作制为:①小麦(3年)→油菜(1年,收后复种箭舌豌豆)→玉米(1年)→苜蓿(5年)→小麦;②小麦(3年)→红豆草(3年)→玉米(1年)→马铃薯(1年)→小麦;③小麦(3年)→苜蓿(5年)或红豆草(3年)一小麦。示范村草地面积发展到占耕地1/4。在耕地较少的乡村,重点推广箭舌豌豆割草养畜、留茬肥田技术。

(四)粗饲料资源开发

一方面推广以煤代薪,把秸秆替代下来养畜;另一方面推广青贮和氨化饲料技术,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基本上实现了每头牛1000千克青贮料,每只羊500千克氨化麦秸的目标,缓解了冬春饲草缺乏之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