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制度和丰产技术研究

第二章 作物栽培制度和丰产技术研究

平凉是我国农作物栽培较早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糜子、谷子、芸芥等农作物,夏代始种麦子,商代形成“耦耕”[1]。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2],在今陇东黄土高原一带教导农耕[3]。战国时,使用铁犁与牛耕,单季旱作,一年一熟[4]。《吕氏春秋·任地》[5]对战国时秦国的土地利用记载:“凡耕之大方……息者欲劳,劳者欲息。”从理论上阐明了土地用养结合的必要性,土地经过休闲、耕种,耕种几年后再休闲,出现了休闲耕作制。汉代实行“代田法”[6]“区种法”[7],重视蓄水保土。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从西域引进紫花苜蓿之后,就以其特异的饲料价值和改良土壤能力,逐渐地介入农田,形成与粮油轮作的肥田轮作制度[8]。唐代,奖励耕垦,实行均田法,鼓励人民开荒,使生荒地、熟荒地得以大量利用。宋代开荒毁林,知渭州王素在今平凉西南一带开垦土地,积粟可支十年之用。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费聚镇守平凉,招募军士屯田。赵时春《平凉府志》载有作物套种、串种,如平凉县“菜籽(蔓菁,六月夹植荞麦内,秋刈荞,五月收,来春荒食根。)”,以及葱随麦种,韭随茄种等。清代,部分地区开始引种水稻,作物有20余种300多个品种。民国时期西方农业机械和科学耕作技术开始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种田得到全面推广普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奉行的种植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