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优质牧草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三、黄土高原优质牧草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2009—2014年,由尚来贵、方社会、张文旭、李利利、文静、张岩竹、杨学珍、周海燕、赵智慧、周红录完成自列项目黄土高原优质牧草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项目针对黄土高原川水地、旱塬、山地以12种不同模式进行6种粮饲作物复种奶(肉)牛优质饲草研究,结果:不同耕地类型对复种饲草高度影响很大,秋季播种饲草植株高度水地最高,旱塬次之,山地最低。在次年春季复种的饲草中,不同耕地类型对同一茬的复种植株高度影响很大,水地冬小麦—糜子最高173.73厘米,旱塬冬小麦—荞麦最高79.53厘米,山地冬小麦—燕麦—箭筈豌豆中的燕麦最高134.87厘米;而水地冬大麦—糜子最高132.27厘米,旱塬冬大麦—荞麦最高80厘米,山地冬小麦—燕麦—箭筈豌豆中的燕麦最高131.07厘米,在所有耕地类型复种模式中,复种植株总高度水地冬大麦—糜子最高130.73厘米,旱塬冬小麦—箭筈豌豆最低112.27厘米;不同耕地类型复种模式鲜草产量差异很大,在同一耕地类型中,秋播冬小麦鲜草产量均低于冬大麦,冬小麦鲜草产量水地最高为52.57吨/公顷,而山地最低为33.66吨/公顷,冬大麦鲜草产量水地最高为75.19吨/公顷,而旱塬最低为52.61吨/公顷。水地冬小麦—糜子产量最高为82.35吨/公顷,而旱塬冬太麦—燕麦产量最低为13.98吨/公顷。但在所有耕地类型所有复种模式中,总鲜草产量最高是水地冬大麦—糜子为154.66吨/公顷,而旱塬冬小麦—燕麦最低为62.10吨/公顷。不同耕地下不同复种模式饲草总干草产量不同,总干草产量最高是水地冬大麦—糜子为33.88吨/公顷,而山地冬小麦—荞麦最低为16.84吨/公顷。综合考虑营养物质产量,水地、旱塬和山地最理想的种植模式分别是水地冬小麦—糜子、旱塬冬大麦—箭筈豌豆和山地冬大麦—箭筈豌豆。

将6种饲草罐装青贮后,结果表明:采用罐装青贮技术对冬小麦、冬大麦、燕麦、荞麦、糜子和箭筈豌豆青贮效果明显。综合考虑饲草青贮后营养物质损失,获取较好品质的青贮饲料,水地应选择冬小麦—糜子复种模式,旱塬应选冬大麦—糜子种植模式,山地应选冬大麦一糜子种植模式。

2014年12月9日由平凉市科技局鉴定验收,成果达到了甘肃省内先进水平。2015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