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二、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在平凉农业试验站的基础上,并入平凉专区畜牧兽医室,成立平凉专区科学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设农业、林业、水利、畜牧4组。阎安明任所长。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依靠、面向”方针,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为主,研究与推广并重,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生产性试验研究与技术推广及咨询服务。职工39人,科技人员30人。拥有实验基地523亩。

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包括西峰市在内的7县从平凉专区析出。1962年1月,撤销平凉专区科学院,撤回迁至西峰市温泉乡八里庙的部分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设备,成立平凉专区科学研究所,为科级单位,内设农业、工业、畜牧和化验室。

1963年,撤销平凉专区科学研究所,恢复平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析出畜牧组(室)成立平凉专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将泾川高平农场、平凉农业试验场划归农科所,分别定名为高平、泾滩试验场。

1965年,平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由科级单位升为县级单位,下设小麦、玉米、肥料、植保和样板田5个组。

1967年,平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由群众组织负责工作。1968年2月,平凉专区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3月,成立平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革命委员会。10月27日,平凉专区革委会决定撤销平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科所,与农技、畜牧、林业站合并成立平凉专区农业学大寨服务站。

1969年,泾滩试验场交回农业学大寨服务站。

1970年恢复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地区农科所”),为科级单位,地址设在平凉县西门口。翌年,成立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革命委员会,王瑞林任主任,王殿芝、李民栋任副主任。地址迁至平凉县泾滩农场。

1973年,平凉军分区将高平试验场交回地区农科所。

1974年,平凉地区农科所隶属平凉地区农牧局。内设小麦、玉米、高粱、洋芋、土壤、肥料、植保组和技术、化验室。职工增至99人。

1978年3月,恢复平凉地区农科所为县级单位,隶属平凉地区农业局,内设办公室、业务科和高平、泾滩试验场。是年,平凉地区农科所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委、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

1979年,撤销平凉地区农科所革命委员会,成立所党委。内设人秘、业务、总务科。

1981年,增设蔬菜组。1984年,将内设机构改置为办公室、栽培育种室、土壤植保室、泾滩试验场。隶属平凉地区农牧处。是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奖。

1987年2月,内设机构调整为小麦育种、杂粮育种、农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园艺和综合研究室,2个试验场。共有职工125人,其中技术干部65人,高级技术职称5人,中级技术职称17人,初级技术职称29人。1989年3月成立平凉地区农科所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10月平凉地区农科所获国家民族委员会“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获省人民政府“农业科研推广先进集体”称号。

1991年12月恢复人秘科、业务科、总务科、泾滩试验场和高平试验场,平凉地区农科所内成立农业科技服务部。原有科室同时撤销。翌年,被农业部授予“地区级综合科研能力优秀单位”,在全国省、市级科研院所中排名第26位,获奖杯一枚,甘肃省地市级农科所排名第一位。

1994年4月成立平凉微电子公司。

2001年2月,成立平凉地区农科所科技开发办公室、农业信息中心,隶属人秘科管理。成立平凉地区农科所测试中心,隶属土壤肥料研究室管理。2015年更名为平凉旱作农业研究所。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地级平凉市于2002年12月2日成立。同日,平凉地区农科所更名为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翌年1月20日正式更名并启用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印章。

2007年,经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全国1077个科研院所中排名249名,在甘肃省市级科研所中排第5名。

2008年1月,泾滩试验场更名为平凉市农科所崆峒试验站。

2011年8月,成立平凉市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11月,平凉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市农科所人秘科更名为办公室、业务科更名为科研管理科。翌年5月,同意市农科所增设计划信息科、成果转化科。

表1-2 农科所主任(所长)、副主任(副所长)名录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