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蔬菜栽培技术

三、特色蔬菜栽培技术

(一)黄花菜繁殖技术研究

项目由平凉地区农科所自列,邱仲华、李广学、刘玉琴等参与完成。

黄花菜繁殖除了采用传统的分茎繁殖方法外,近年各地提出了短缩茎切块繁殖和种子育苗等新方法。但各个技术环节还不够系统完善,应用于生产还有一定困难。为使各项新繁殖技术更加系统完善,有效运用于生产,解决黄花菜的繁殖问题,地区农科所于1982—1985年在泾滩试验场进行了种子直播繁殖试验、电热育苗繁殖试验和黄花菜根状茎分割繁殖试验,取得以下成果:

1.马莲黄花和北黄花均可用于种子繁殖。同等条件下,北黄花种子出苗率可达50%以上,成苗数多,植株长势强,马莲黄花相对较弱,出苗率34%。

2.浇施营养液对黄花菜的花序抽生、现蕾开花有促进作用。

3.早春切块直栽处理成苗率最高,可达90%,植株生长健壮,抽薹率高,花芽分化充分,花期长,单薹现蕾数及花序分枝数最多。切块育苗以早春切块直栽为最佳。

(二)平凉百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于1984—1986年由农科所自列,邱仲华、李广学、姚振红、张岩竹等参与完成,取得以下成果:

1.平凉百合的株高、茎粗、开展度、现蕾数、肉质根数,根重均随鳞茎单重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关系。

2.百合前期塑料小拱棚覆盖栽培,出苗期、主茎伸长期比露地提前9~12天。现蕾开花提前4~5天。后期覆盖能延长植株寿命,使枯死期延迟。3至5月覆盖处理植株个体最弱,株高、茎粗、叶片数出苗后均显著小于其他处理,但叶长、叶宽大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植株性状无显著差异。

3.百合塑料小拱棚覆盖栽培,出苗后覆盖植株和露地对照植株差异十分显著,株高相差7.7~9.0厘米,开展度相差7.03~8.13厘米,叶片数相差72~98片,叶长相差1倍以上。

4.6至8月覆盖的两处理,由于棚内温度过高,严重地影响了百合植株和鳞茎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光合积累,致使鳞茎的头数、鲜重、高度、横径和产量显著小于其他两处理。各处理鳞茎单重极差达79克,相差106.8%;亩产量相差371~488.55千克。因此,5至8月中旬,百合不宜覆盖栽培,2至4月覆盖,8月中旬至10月覆盖,有益于百合的生长发育。究竟什么时间覆盖效益最佳,还需进一步探讨。

5.培育成品百合,种植密度、追肥、灌水、摘蕾四个因素中对产量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种植密度,其次是摘蕾,再次是追肥,灌水的作用最小。经方差分析,唯有种植密度对产量作用显著,其余因素各水平间无显著差异。

6.试验四因素产量指标的较优组合为:每亩密度2万株,出苗后每亩追施10千克尿素,灌水三次(春冬季一次,夏季二次)、花序展开后一次摘除。较优组合的两年产量可达2500千克。

7.经测验,在每亩2万株密度以下,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经济效益越大。

8.一次摘除花序处理植株枯死期延后3天;多次摘蕾处理植株枯死期提前1周;取顶处理植株枯死期提前3天,平均株高、叶片数分别低10.3厘米和24片。

9.花序初形成时摘除花序百合鳞茎单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显著高于多次摘蕾和取顶处理;多次摘蕾、取顶、对照间的鳞茎单重平均亩产差异均不显著。

10.百合花序初形成时一次摘除,控制生殖生长对百合鳞茎单重和产量的提高均有极显著地影响,效果最佳,平均单重20克左右的母籽,播种后生长1年,采用此项措施鳞茎平均单重可增长9.2克,亩产可增长130.5千克,增产14%~15%。

(三)特种蔬菜引进丰产栽培技术试验

1996—1998年,由李续荣、高广明、刘文祥、王育峰、张志奇、梁建勇等参与完成。

采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方法,一方面大量引进原来没有系统栽培的蔬菜种类,三年共计引进特种蔬菜23种,进行了试种、试销,从中选出能在平凉地区栽培,并且人们喜食的10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种子、苗木的供应等技术服务工作,使引进筛选的特种蔬菜种类很快得到推广。

经过三年工作,特种蔬菜在平凉地区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仅平凉市柳湖、四十里铺镇,华亭县的安口、东华、西华,庄浪县水洛等乡镇累计示范推广1030亩,生产鲜菜累计达168万吨。

三年累计推广特种蔬菜1030亩,累计生产鲜菜168万千克,总产值达156万元。据调查,在平凉市柳湖菜区露地种植绿叶菜类,每亩每茬产值为500元左右,种植果菜类蔬菜每亩每茬产值为1600元左右,种植马铃薯每亩每茬产值为1000元左右。在平凉当时栽培条件和消费水平下,露地栽培蔬菜平均亩产值为970元,而种植特种蔬菜平均亩产值为1514元,故种植特种蔬菜亩纯收入为544元。按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新增纯收益56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93.3元/元,科研投资收益率为84元/元。

该项目的实施,增添了平凉蔬菜的花色品种,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多为无公害、无污染的保健蔬菜,有益于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且栽培技术简单,易被菜农接受和掌握,缓解和调剂了蔬菜的淡季生产,填补了该区特菜种植的空白,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达到甘肃省内领先水平,并通过技术鉴定验收。在平凉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特菜商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