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椒7号选育
2009—2015年,实施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下达的辣椒种质创新及鲜干兼用型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由李广学、刘海宏、张亚星、李喜娥、刘赵帆、俞锦晖、周锁奎、柳发财、白梅参加实施,育成鲜干兼用型辣椒杂交新品种平椒7号。2016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定名“平椒7号”。
平椒7号是平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以自育辣椒自交系9764为母本,自育辣椒自交系9748为父本配制的鲜干兼用辣椒一代杂种。2005年配制组合,2006年进行一般配合力测定,2007—2008年进行品比试验,2010年进行栽培技术试验,2010—2011年进行多点试验,2012年进行生产试验,2013年开始生产示范。
品比试验结果2007—2008年在泾滩试验场和崆峒试验站以平椒3号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两年平均青椒前期产量1710.6千克/亩,减产1.06%,两年平均总产量4065.1千克/亩,增产12.34%。

图7-6 平椒7号
多点试验结果2010—2011年,在崆峒区、庆阳市镇原县、天水市秦城区、固原市彭阳县、宝鸡市陇县按统一方案、以平椒3号为统一对照进行多点试验,两年10点(次)平均前期产量1694.8千克/亩,减产1%,平均总产量3985.1千克/亩,增产11.99%。
栽培技术试验结果2010年在崆峒试验站进行栽培技术正交试验,苗龄、密度、施肥对青椒产量作用顺序为苗龄—密度—化肥用量。苗龄以90天为最优,密度以每亩6670株/亩(双苗)为优,施肥以亩基施磷酸二铵30千克,基施硫酸钾7.5千克,尿素分3次追施30千克为优。采用优化水平组合亩产量可达到4000千克以上。
生产试验结果2012年在崆峒试验站、静宁县、庆阳市镇原县、固原市原州区、宝鸡市陇县进行大面积生产试验,以当地主栽同类型品种为对照,平椒7号5点青椒平均亩产量4034.3千克,增产12.36%。10月,平凉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平椒7号生产试验进行现场测产,5点平均亩产量4229.3千克,增产9.93%。
抗病性2012、2013年秋季对平椒7号生产试验、示范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其疫病、炭疽病、病毒病病指均低于对照品种。2014年8月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崆峒区花所乡光明村对平椒7号生产示范田进行疫病田间抗病性鉴定,其病株率3.8%,病情指数1.8。平椒7号属于抗辣椒疫病类型,建议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品种特征特性 中早熟,从定植到始收45天左右。株高70厘米左右,茎粗1.33厘米,开展度93.6厘米×72.2厘米,生长势强。叶深绿,披针形,最大叶11.9厘米×6.0厘米,始花节位10节。花冠乳白,柱头黄绿色。果顶向下,果柄较短,单株平均结果42.1个,青果绿色,老熟果深红,细长羊角形,果顶渐细尖,果基下包,果面微皱,平均果长21.7厘米,果肩径2.86厘米,果肉厚0.23厘米,2~3心室,单果质量32.5克。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其含青椒干物质117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475.41毫克/千克,可溶性总糖含量42.7克/千克。浓辣,果肉薄,可鲜干兼用。抗疫病、炭疽病,病毒病,中早熟,适应性强,适于露地及春大棚栽培。一般青椒亩产量4000千克左右,干制栽培可亩产干椒4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适于西北及类似地区露地鲜食、干制或鲜干兼用栽培。陇东地区露地栽培于2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苗龄90天为宜,双苗栽植,亩栽植6500~7000株,行距50厘米,穴距40厘米左右。整地前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均匀撒施翻入土中,起垄时集中亩施磷酸二铵30千克,硫酸钾7.5千克,施于垄中定植带并充分与表土混匀再起垄覆膜。定植时灌足定根水,3~4日后补苗并浅灌缓苗水,地皮见白后及时松土,高温季节要保持足够的土壤水分,秋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于定植10日后、首次采收后、首次采收1月后3次追肥,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追肥后及时灌水;整个生长期要及时中耕除草;门椒以下侧芽(侧枝)要及时抹除,青熟后及时采收,采收间隔期1周左右为宜;鲜食栽培灌水或大雨后要及时扶起倒伏植株,鲜干兼用和干制栽培因植株上挂果多、重量大极易倒伏,要及时用竹竿搭架固定植株以防倒伏,整个生长期要及时防治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