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退休专家

第二节 退休专家

(以退休先后排序)

刘万成 甘肃省张掖市人,生于1932年12月,中共党员。1952年甘肃省张掖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分配至甘肃省河西农林实验场。1954年调至平凉专区农技站,很快调入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陇东试验分场,历任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以及技术员、助理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系平凉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甘肃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育成平凉系列冬小麦新品种26个。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平凉地区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3项。参与编写《甘肃省粮油棉良种介绍》《甘肃省农作物优良品种介绍》等书籍。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1957年获平凉专区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年获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85年获平凉地区科技先进个人称号。1990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平凉地区优秀专业人才称号。先后任平凉地区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平凉地区农学会第二届理事长,省作物学会理事,省农学会理事,甘肃省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1993年9月退休。

张效勇 湖南省酃县人,生于1935年8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58年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后入职甘肃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处。1962年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历任土肥植保研究室主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1987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土壤和肥料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项目7项,先后获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篇。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甘肃省第二、三届土壤学会理事,平凉地区土壤普查技术顾问组副组长、组长。1995年8月退休。

四川省潼南县人,生于1937年4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59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至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工作。1969年调入平凉市花所公社。1987年调至平凉市农科所。1980年调入平凉农业学校任讲师、教务处副主任。1987年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历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系平凉市第二、八届人大代表。先后主持和参加“全国化肥试验网”“甘肃省绿肥品种选育”,丰产栽培,农田杂草、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机一体化技术等多个项目研究工作。获农牧渔业部丰收、甘肃省科技进步、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参编《甘肃小麦栽培学》《遗传及育种学》《耕制改革》等书籍,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1991年省政府授予甘肃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称号,中共平凉地委、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全区优秀专业人才称号,平凉市优秀人民代表等称号。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平凉地区农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甘肃省农学会第二届理事,甘肃省作物学会第二、三届理事,平凉地区农学会理事,甘肃省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1997年4月退休,2004年7月逝世。

河南省新乡市人,生于1938年5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0年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入职平凉地区农科所。1969调入平凉地区农牧处、平凉地区牧工商总公司,历任副科长、科长、副总经理、畜牧技术员、畜牧师、高级畜牧师。1990年调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主持和参加黄牛、绵羊、黑猪、长毛兔、肉鸡等新品种培育与改良推广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推广二等奖1项。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篇。1984年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平凉地区科学技术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先后任平凉地区畜牧兽医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1998年5月退休,2008年4月逝世。

扶尚文 重庆市万州区人,生于1939年10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1968年分配至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农艺师、高级农艺师,以及玉米育种组组长、作物育种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7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和省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各1项,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编《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续集一书,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7篇。曾任平凉地区种子协会副理事长。1999年1月退休。

盖生龙 甘肃省泾川县人,生于1940年1月,中共党员。1961年平凉农校毕业入职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历任高平试验场副场长、综合室主任。1989年后任助理农艺师、农艺师和高级农艺师。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玉米适应性测定2项、育成新品种9个,实施科技创新和推广项目9个。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中1项同时获省农业厅科学技术改进二等奖。获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1993年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先后9次被地区农科所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被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01年1月退休。

刘寿民 甘肃省武山县人,生于1941年10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5年甘肃省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分配至平凉地区农技站工作。1971年调入静宁县农技站,历任副站长、助理农艺师、农艺师,为政协静宁县第一届委员。1984年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1989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静宁小麦、玉米等作物,以及平凉地区果树、胡麻病虫与鼠害等多项研究项目,发现国内新纪录天敌1种。获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3项,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篇。1990年被平凉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农业科技承包先进个人。2001年12月退休。

雒抒 宁夏隆德县人,生于1955年5月,中共党员。1968年12月在平凉北塬下乡插队。1973年3月在平凉县南门巷小学任教。1974年12月调入平凉地区氮肥厂中心化验室工作。1979年4月调平凉市农科所,从事土肥化验工作。1983年考入甘肃省临洮农校学习,1987年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平凉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依次为4项、3项(其中1项同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04年4月退休。

林秀峰 陕西省宝鸡市人,生于1945年,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大学毕业分配至平凉县崆峒公社劳动锻炼。1970年调入平凉县草峰公社工作。1972年调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历任课题组长、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83年调任平凉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历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并担任地区农学会秘书长、理事长等职。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首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96年被平凉地委、行署授予科技拔尖人才。1997年调任平凉地区农科所所长、研究员,兼任甘肃省农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评奖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8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先后主持育成高粱杂交种3个、不育系1个、恢复系1个。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地(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事迹载入《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等书籍。2005年4月退休。

栾敖武 上海市人,生于1945年6月,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1967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曾在林二师农科所、平凉地区种子公司工作。1980年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1987年晋升高级农艺师。历任植保组组长、土肥植保研究室主任、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农科所开发公司总经理、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兼任政协甘肃省第七、八届委员,政协平凉市第六、七、八届委员,平凉地区农学会秘书长及理事长、硕士生导师等职。1991年获中共平凉地委、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授予的“平凉地区优秀专业人才”称号。2003年获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平凉市优秀科技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农牧渔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的《平凉市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一书获2009年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旱作农业》(撰稿)1989年获甘肃省文化厅专题片三等奖。《试论陇东地区优质冬小麦产业开发》(执笔)获2009年平凉市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约40篇。撰写《甘肃省冬小麦原原种基地建设》及《甘肃省平凉市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立项论证报告。出版专著2部(主编)。先后主讲《植物保护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思考》《科技论文写作基础》《如何编制农业标准》《植物病害漫谈》(省广播电台)等讲座。主持编制甘肃省地方标准40余个。2005年6月退休。

何志兰 女,甘肃省华亭县人,生于1956年5月,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平凉农校农学系毕业,入职泾川农垦局红卫农场试验站。1980年调入华亭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1990年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项目10项,其中选育蔬菜新品种8个。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中1项同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先后在《中国种业》等杂志发表了6篇独著。先后获平凉地区(市)农科所(院)科研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评为平凉市“三八”红旗手。2011年6月退休。

于清贤 甘肃省灵台县人,生于1952年12月,大专学历。1977年1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到平凉农学院任教。1978年8月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历任小麦研究室副主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冬小麦育种、丰产技术、烟草脱毒等项目研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甘肃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3项和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篇。2012年12月退休。

张明玉 男,甘肃省静宁县人,生于1953年9月,高级农艺师。1972年3月于平凉地区农科所参加工作。1984年毕业于中央农广校农学专业,2010年6月—2013年9月任高平试验场场长,2013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1972年—2010年,先后参加了小麦育种、平凉南部贫困山区适用技术开发研究、五十万亩旱农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平凉市双低冬油菜良种繁育及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开发和科研管理等工作。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1972—1978年参加选育的以平凉21号为代表的22个冬小麦新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2010年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先后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甘肃农业科技刊物发表论文1篇。2011年、2012年被评为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先进工作者。2013年退休。

李世勤 甘肃省泾川县人,生于1955年3月,中共党员。1977年10月平凉农校农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调入平凉地区农牧处土壤普查办工作。1985年5月调任平凉地区原种兔场和良种猪繁育场场长。1999年6月调入平凉地区农科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2010年被中共平凉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5年5月退休。参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平凉地区农牧志·种植业篇》等书籍。先后主持和参加畜牧、农业科研课题9项,获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篇。2015年5月退休。

祁双桂 甘肃省静宁县人,生于1956年1月,大学学历。1976年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入职平凉地区农科所,长期从事作物栽培与育种工作。历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项目8项,获农牧渔业部“丰收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依次1、3、1项。2016年12月退休。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和论文集发表论文13篇。1989、1990年获平凉行政公署授予的科技承包先进个人称号,2003获年平凉市农牧局的农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1月退休。

周锁奎 甘肃省泾川县人,生于1956年7月。1981年7月平凉农业学校植保专业毕业,分配至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历任蔬菜组副组长、组长,园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以及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2010年破格晋升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系政协平凉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政协甘肃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199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蔬菜栽培、育种试验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协作完成科研课题20项,取得获成果奖1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地(厅)级一、二等奖1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9篇。合著《平凉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与管理》(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获第十四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参编出版《平凉市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执笔制订并经省级审定颁布的农业标准4项。1994年和1996年被平凉地委、行署评为全区优秀青年、全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8年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被甘肃省园艺学会评为全省学会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和2008年被平凉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凉市首批“222”创新人才、优秀科技人才。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历任中国园艺学会,及该会南瓜研究会和设施园艺分会会员,甘肃省园艺学会会员、理事,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职技术推广员。2016年7月退休。

甘肃省灵台县人,生于1956年7月,中共党员。1978年平凉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分配甘肃省平凉地区农科所。1984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专科班,1986年毕业返平凉地区农科所。历任土肥植保研究室副主任、农业技术员、农艺师、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土壤与肥料研究,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1项,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推广一等奖各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篇。1991年被中共平凉地委、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全区优秀专业人才。1993年被授予全区十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6年7月退休,2019年11月逝世。

方社会 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人,生于1956年10月。1974年3月在泾川太平乡周家村插队当知青。1982年分配至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1985年7月考入平凉农校植保专业学习。1988年7月毕业重返平凉地区农科所,从事旱地黑垆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等工作,历任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先后参与完成项目10项,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3项,三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2016年11月退休。

岳勇 甘肃省平凉市人,生于1959年11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3年平凉农校植保专业毕业,入职平凉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调任平凉市植物保护检测站副站长,期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植保系专业证书班,1990年毕业。1996年调任平凉市园艺试验场场长,期间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班学习,1997年本科毕业。2003年调入平凉市植保植检站工作。2009年调任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崆峒试验站副站长、站长,历任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期间,参加自学考试于201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植保与检疫专业。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和1项,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篇。2010年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11月退休。

丁宁平 甘肃省灵台县人,生于1960年4月,大专学历。1982年7月平凉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入职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历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副研究员。期间在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学习,于2001年6月大专毕业。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平凉市优秀科技人才,2005年入选平凉市“222”人才工程。系甘肃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届理事,甘肃省科技专家库成员,政协平凉市第一、二届委员。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23项,获奖成果20项,其中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平凉地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3篇。2020年5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