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试验与推广

一、绿肥试验与推广

绿肥广义而言,见青就是肥。利用植物的嫩茎叶压青、堆沤或刈青喂畜“过腹还田”,根茬肥地等方式,皆系绿肥的施用。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从西域引进紫花苜蓿之后,就以其特异的饲料价值和改良土壤能力,逐渐介入农田,到唐代种植苜蓿已蔚然成风,明清以来苜蓿已成为粮食丰产区栽培的重要绿肥作物。同时,平凉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在塬区素有麦后复种芸芥翻压作绿肥的习惯,泾河川亦用黑豆翻压作绿肥。

1944年,平凉县种植绿肥3.45万亩。翌年,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在泾川县示范推广短期绿肥香豆子7.4公顷,结果每公顷粮食增产432.0千克。

1945年,甘肃农业改进所粮食增产总结报告中记载,泾川推广绿肥112亩,增产粮食527千克。

1952年,泾川县采取先一年将豆叶等翻入土中,腐烂分解后变为腐殖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蓄水力,改进土壤性质。

1952—1957年,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平凉农业试验分场先后开展了绿肥引种观察、肥效试验研究,分别选出春麦区麦后复种的香豆子和冬麦区麦后复种的黑豆,同时提出麦田套种草木樨栽培技术,为平凉乃至甘肃发展绿肥生产打下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推广白花草木樨、箭筈豌豆、香豆子、毛苕子等绿肥引种栽培,倡导大面积种植适应性广、耐阴性好、再生力强、抗寒、丰产性好,宜于间、套、复种的箭筈豌豆优良品种西牧880、881、324及澳大利亚箭豌、新疆箭豌等。尤其是甘肃省农科院从新疆箭筈豌豆的变异株系中选育成功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陇箭1号大面积推广,提出了主要生态区种植利用绿肥的建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按照“因地制宜、不占正茬、不与粮争地”“刈青喂畜、根茬肥田、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的绿肥种植和利用原则,倡导开展绿肥种植。绿肥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同时,组织开展秸秆还田、沤制肥料。

1972年平凉地区农科所在泾川县红寨大队套种草木樨,地上部亩产草量500~2000千克,后茬小麦亩产205.5千克,较对照亩产112.5千克增产82.7%,全地区种植草木樨82814亩;高平公社上湾五队套种草木樨15亩,亩产草量704.65千克,泾滩试验农场种植草木樨10亩,亩产草690千克;泾川县窑店公社雷家岭大队岭上生产队1972年麦收后种植芸芥52亩,后茬小麦亩产90千克,比未种植对照(施用精肥500千克)亩产70千克增产28.5%;泾滩试验农场1972年用“一窝蜂”(麦黑豆)豆子压青试验,产草516.7千克,9月上旬翻压,后茬小麦亩产190千克,较对照亩产136.7千克增产38.9%。通过多点筛选,以麦黑豆(2/3)+芸芥(1/3)混播种植效果最好,具有产草量高、易腐解等特点,对后茬冬小麦播种质量影响不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平凉地区农科所进行了“草田轮作”研究,以“红豆草—小麦”“毛苕子—小麦”“箭筈豌豆—小麦”等轮作方式,为绿肥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实施秸秆还田、麦草麦衣盖田,进行土壤有机培肥。

2013年开始,平凉市农科所(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全国绿肥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曹卫东研究员指导下,丁宁平、李利利、尚来贵、周海燕在高平试验站开展了陇东绿肥创新研究,主要模式为:①冬绿肥——春玉米:绿肥种类包括二月兰、毛叶苕子、小黑麦、冬油菜,分别于2013年、2014年连续2季种植绿肥,次年4月初测定产草量,以小黑麦产草量最高为2910千克/亩,2014年后作玉米产量除冬油菜处理较对照增产12.4%外,其余处理均减产;2015年,冬油菜、毛苕子2个处理后作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7.9%和21.6%,其余处理减产。②夏绿肥——冬小麦:种类主要包括冬油菜、麦黑豆、高丹草、黄豆、肥田萝卜,9月初测定鲜草重量,以高丹草产草量最高为1774千克/亩,后作小麦全部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