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麦红穗病

三、小麦红穗病

1982—1985年,完成由甘肃省科委下达的小麦红穗病研究项目。主持人栾敖武、参加人王立雄、杨金云、李秀义等。小麦红穗病是平凉农科所植保组、小麦组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现的一种病害。1983年7月在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进行病毒提纯并用电子显微镜检查,明确该病毒粒子呈弯曲的长线状,直径约10纳米,长1660~2100纳米。该病毒区别于国内已经报道过的其他线状病毒。国际上日本井上忠男教授首先报道(1972年),并定名为小麦黄叶病毒(Wheat yellow leaf virus)简称(WYLV)。1986年在山西国际禾谷类病毒病研究会上,病毒电镜照片经日本井上忠男、尾畸武司鉴定,确认为WYLV病毒。据此可以确定,甘肃陇东等地发生的小麦红穗病是由小麦黄叶病毒(WYLV)在我国引起的一种新病害,定名为小麦黄叶病。明确了该病以蚜虫为媒介,玉米蚜传毒能力最强。温度在6~15℃病毒潜育期为25天以上,温度在20℃以上时,潜育期为5~13天。经生物学测定,小麦黄叶病毒的寄主作物有冬小麦、春麦、燕麦等17种,其中新发现的寄主有11种。国营张老寺农场自1980—1986年连续5年实施以小麦黄叶病、黄矮病、麦蚜及地下害虫为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体系,将小麦黄叶病(红穗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19.9%控制到1983年的3.1%。截至1984年挽回小麦损失210万千克。于1985年7月在国营张老寺农场进行了现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