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平椒8号选育

六、平椒8号选育

2006—2015年,实施由甘肃省农牧厅下达的辣椒抗疫病优势育种项目,由李广学、刘海宏、张亚星、刘赵帆、李喜娥、俞锦晖、周锁奎、柳发财、牛力军、王甲玺、李雅洁参加实施,育成辣椒杂交种平椒8号。2016年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定名为平椒8号。

平椒8号是平凉市农科院蔬菜所以自育辣椒自交系0135为母本,以自育辣椒自交系9866为父本配制的鲜食辣椒一代杂种。2006年试配组合,2007年进行组合一般配合力测定及综合性状比较分析,“0135×9866”表现突出,2008、2010年进行品比试验,2010—2011年进行多点试验,2011年进行栽培技术试验,2012年进行大面积生产试验,2013年开始进行生产示范。

图7-7 平椒8号

品比试验结果2008年、2010年在崆峒试验站以陇椒2号为对照进行露地品比试验,两年青椒平均亩总产量4387千克,较对照增产29.01%。

多点试验结果2010—2011年在崆峒区、庆阳市镇原县、天水市秦州区、固原市原州区、宝鸡市陇县按统一方案,以陇椒2号为统一对照进行多点试验。两年10点次平均前期青椒产量1645.5千克,较对照增产9.95%;两年10点平均总产量4413.1千克,较对照增产31.09%。

生产示范结果2013年在平凉、庆阳、天水、宁夏固原市、陕西宝鸡市按当地丰产栽培水平示范123亩,以当地同类型主栽品种为对照,平均青椒亩产4316.2千克,较对照平均增产31.77%。

生产试验结果2012年在崆峒试验站、静宁县、庆阳市镇原县、固原市原州区、宝鸡市陇县进行生产试验,青椒平均亩产量4386.4千克,较对照增产33.63%。2012年10月平凉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现场测产,平均亩产量45652千克,较对照增产30.48%。

抗病性2015年8月,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崆峒区白水乡史家沟村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平椒8号属于抗辣椒疫病和炭疽病类型,抗性水平高于对照品种陇椒2号,建议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品种特征特性 中早熟,从定植到始收50天左右。株高82.0厘米,植株开展度95.9厘米×75.1厘米,茎粗1.4厘米,生长势极强。叶深绿色,卵圆形,最大叶14.3厘米×7.5厘米,始花节位11节。花冠淡黄色,柱头黄绿色。果顶向下,果柄较短,单株平均结果21.4个,青果黄绿色,老熟果鲜红色,长羊角形,果顶渐尖,果基平展,果面光滑无皱,平均果长24.1厘米,果肩径4.3厘米,果肉厚0.36厘米,3心室,单果平均质量81.4克。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含鲜青椒干物质88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497.1毫克/千克,可溶性总糖含量40.8克/千克。果肉脆嫩多汁,中辣,宜鲜食。抗疫病、炭疽病,较耐寒、较耐弱光,适应性强,适于露地及春大棚栽培。一般亩产量4300千克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适于西北及类似地区露地及春大棚栽培。①露地栽培。陇东地区2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苗龄90天为宜。单苗栽植,亩栽植3500~4000株,行距50厘米,株距33~40厘米。整地前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起垄时集中亩施磷酸二铵30千克,硫酸钾7.5千克,施于定植带并充分与土混匀。定植时灌足水,3~4日后补苗并浅灌缓苗水,地皮见白后及时松土,高温季节要保持足够的土壤水分,秋季注意排水防涝;定植10日后、首次采收后、采收1月后3次追肥,使用追肥枪每株追施尿素3克,追肥后及时灌水。灌水或大雨后及时扶倒,及时中耕除草,门椒以下侧芽及时抹除;青熟后及时采收,间隔期1周为宜。整个生长期及时防治蚜虫;②春大棚栽培。陇东地区1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定植,苗龄90天左右为宜,单苗栽植,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40厘米,亩定植3500株左右。定植前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磷二铵35千克,硫酸钾7.5千克。门椒采收后开始追肥,分4次(间隔半月)每亩随水追施尿素10千克,盛果期追肥量适当加大。定植初期要注意保温防寒,缓苗后适当控制土壤水分,以利提高地温,晴天要随时关注棚内温度,及时适量通风。6月中旬以后揭去棚膜改为露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