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究
(一)塑料棚蔬菜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1975年1月—1984年8月,由平凉地区行政公署科技处下达,邱仲华、周锁奎、胡效忠、何志兰等参与实施,摸索出了适合平凉气候条件及当前生产水平的塑料棚棚型结构与简便有效的通风措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塑料棚蔬菜栽培制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同时,通过技术培训、规划设计、咨询服务、资料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示范推广了研究成果,促进全区塑料棚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塑料棚面积由1975年2亩增加到1984年562亩,栽培种类发展到20余种,蔬菜提前上市25~57天,提高产量一倍多、亩产值最高可达4000元以上,平均稳定1200多元,扣除各项开支,每亩比露地增加收入400~600元。此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平凉蔬菜淡季供应不足的矛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草莓引进观察及栽培技术研究
1986—1989年,由平凉地区行政公署科技处下达,周锁奎、邱仲华、李广学、李续荣、李掌、何天平、张平仓等参与实施,主要成果:
1.经试验得出以垄作栽培效果好。方法是:垄距1米,高15厘米,垄面圆形,每垄定植2行,行距60或40厘米,株距15厘米,密度8900株/亩。优点是采取垄作方法栽培成活率高,长势强,单株花序数、单株结果数、鲜果产量高,烂果率低,而且果实着色好,比平作早熟2~3天,采收、排灌、田间管理方便。
2.经试验得出以采用双层膜覆盖、小拱棚和地膜覆盖栽培效果最好。这3种方法对两年生植株越冬率均在98%以上,绿叶保苗株率均为100%。从生育期而论,由试验比较得出双层膜覆盖比对照提前上市36天,小拱棚比对照提前上市31天,覆土覆草衣比对照晚1天和5天。从产量结果来看,小拱棚产量最高,亩产752千克,比对照增产76.5%;其次为双层膜覆盖亩产740千克,比对照增产73.7%。盖土、盖草亩产分别为504千克和404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18.3%和减产5.2%。覆地膜亩产604千克,比对照增产41.8%。由此对各处理进行成本、用工量比较,得出在平凉最适宜的覆盖方法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效果好,且方法简便、成本低、易管理,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3.定植期和密度试验得出以8月上中旬定植最为适合,定植成活率一般均在96%以上。
(三)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西、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2000—2001年,项目由平凉地区科技处下达,周广业、李掌、祁双桂、李续荣、高广明、曹亚凤参与实施,主要成果:
1.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平凉地区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的耐低温、耐弱光、耐高湿优良甜瓜品种台农2号、银蜜冠、骄雪7号;西瓜品种红皇后、京欣1号、绿农10号和冬春茬搭配种植甜瓜品种伊丽莎白、状元等。在四十铺镇清街村成功的示范种植了10棚甜瓜、5棚西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试验总结出了平凉地区日光温室反季节西甜瓜丰产栽培技术。根据平凉地区秋冬阴湿、多风、寒冷、寡照的气候特点,提出反季节西、甜瓜栽培成功的关键是果实膨大期避开低温期。即秋冬茬在8月20日前育苗,9月中旬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花授粉,11月底果实膨大结束,元旦至春节前成熟;冬春茬在12月中旬育苗,立春前定植,4月中下旬成熟。
3.通过引进、吸收转化组装,成功的采用玉米秸秆、菇渣、炉渣替代岩棉、珍珠岩和草炭的无土栽培基质材料、用固态有机肥替代营养液的无土栽培施肥技术。将有机农业成功地导入无土栽培,使传统的无土栽培高新技术变得简单、易学。投资少、节水、无污染,符合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是一种简单、方便、材料充足、成本低、产品质量高、有特色的无土栽培新技术。
4.反季节西、甜瓜生产产量高、品质优,基质可连作生产3~5年。秋冬茬甜瓜季亩产值可达5万元,净收入4.4万元;西瓜一季亩产值可达3.86万元,净收入3.6万元,经济效益很大。
(四)陇东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1996—1999年,由甘肃省农科院下达,土壤肥料研究室王宏凯、尚来贵、方社会、丁宁平、俞锦辉、张岩竹、闫龙翔和刘晶参与实施完成,主要成果为:
1.筛选出津春3号作为日光温室主栽品种,搭配种植碧春和津春2号;西葫芦种植阿兰白和早青一代,番茄早中晚熟品种种植陇番5号、同辉、中杂9号。
2.黄瓜嫁接育苗选侧面劈接法成活率高,方法简单易掌握、省时省工、接口高、嫁接速度快、伤口愈合能力强、缓苗快、效果好,比靠接法成活率高出6%~7%。早春茬黄瓜氮肥用量与产量符合肥料效应函数y=3462+146.9x-1.2x2,纯氮用量61.2千克/亩,产量最高7958千克/亩,亩施60千克纯氮为早春茬黄瓜氮肥最大施用量。冬春茬黄瓜氮肥效应方程y=4083+158.2x-0.98x2,纯氮用量80.7千克/亩,产量最高10468千克/亩,亩施80千克纯氮为冬春茬黄瓜氮肥最大施用量。用黑籽南瓜为砧木和西葫芦嫁接育苗栽培西葫芦,比自生苗增产26.2%,采收期延长29天,西葫芦吊蔓栽培较传统栽培增产8.7%~15.6%,降低白粉病、灰霉病发病率。试验成功日光温室一年两茬番茄(秋冬茬、早春茬)亩产值31905元,亩产量13962千克/亩。
3.通过调查20个温室土壤肥力状况,土壤有机质8~22.7克/千克,土壤碱解氮41~172毫克/千克,土壤速效磷5.5~121.7毫克/千克,土壤速效钾155~510毫克/千克,整体上土壤肥力相当低,有机质十分贫乏,速效氮钾不高,速效磷相对较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与黄瓜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4100.8+505.6x(r=0.671),y=6744.0+49.2x(r=0.647),y=6026.9+39.9x(r=0.524),y=7381.2+10.6x(r=0.470),四个肥力因子中以有机质对产量影响最大,有机质增加1克/千克,黄瓜产量增加505.6千克,其次是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N=45.82+5.05x(r=0.510),YP=4.54.0+6.29x(r=0.635),YK=32.99+19.91x(r=0.593),有机质增加1克/千克,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5.1毫克/千克、6.3毫克/千克和19.9毫克/千克。目前在化肥施用中存在明显施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轻氮重磷不施钾肥,逐步使N∶P2O5∶K2O=1∶0.7∶1.7为宜。
4.茄子以托鲁巴姆为砧木与二苠茄嫁接栽培,增产22.6%~27.3%,进行了温室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植物动力2003施用技术研究,连续施用二氧化碳气肥30天,使黄瓜增产16.9%~23.6%,黄瓜自始花期每隔20天连续喷施800倍植物动力2003,黄瓜增产12.4%,采果期延长15天。
5.日光温室病虫害一是发病早、危害严重,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面最广、危害最大的流行性病害,病菌抗药性严重、防治难度大;二是低温高湿病害危害普遍,如灰霉、叶霉病;三是细菌性病害呈上升趋势;四是黄瓜、西葫芦白粉病时有发生;五是生理病害普遍发生,影响产量和商品性;六是蚜虫、白粉虱是温室主要虫害,斑潜蝇危害近两年来日益加重。研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物理、温室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6.总结出日光温室黄瓜、西葫芦和番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范。总结黄瓜、番茄温室生理病害,植株形态诊断、营养诊断及其预防措施。
7.总结出平凉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主要有一大茬生产、早春和秋冬茬生产、周年生产三种茬口安排及间作套种五种形式。
8.分析总结了日光温室、气温、低温及光照条件的变化规律,对主要茄果类蔬菜种植适应性做了探讨和分析。项目于2000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泾河川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2006—2008年,平凉市科技局下达的星火计划,业务科王宏凯、李续荣、王甲玺、马琼、陈杰新、李喜娥和姚振红实施完成,该项目:
1.筛选出丰产、优质、抗病的设施及露地蔬菜新品种56个。其中,温室大棚专用果菜新品种17个;春夏季专用萝卜、白菜新品种11个;特采新品种8个。
2.提出了塑料大棚小葱→反季节白菜(萝卜)→秋延后黄瓜(西葫芦)等5种高效栽培模式,较传统栽培模式增收20%~80%。日光温室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模式,比一年一大茬生产收益增加40%以上。总结出了马铃薯套种玉米高效栽培模式。
3.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化学农药减少45%,防治效果达到84.6%以上。提出了蔬菜配方施肥推荐用量。三年累计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及高效栽培模式20.2万亩,新增蔬菜9.1万吨,新增纯收益9294.36万元。
200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