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技术研究
新修梯田土壤快速培肥试验示范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8—2000年,由甘肃省农科院主持,周广业参与新修梯田土壤快速培肥试验示范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研究,研究成果:①总结提出了新修梯田“合理施肥、先锋作物、化学抗旱剂、地膜覆盖、集雨补灌”综合栽培技术;②提出了新修梯田土壤快速培肥技术规程;③引进和筛选出新修梯田适宜种植的先锋作物种类马铃薯、油葵、瓜果等;④新修梯田黄绵土施用非腐解有机物能显著提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和土壤五碳、六碳糖含量,以及土壤中与有机质分解转化密切相关的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明显增加,增施非腐解的玉米秸秆是快速培肥新修梯田、加快土壤腐殖质更新的重要培肥措施之一;⑤明确了土壤保水剂、调理剂、熟化剂及生物菌肥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以及对提高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效果;⑥利用雨水集流工程,试验推广了新修梯田地膜作物生育期水、肥渗灌技术和适宜用量。在试验基础上,建立新修梯田快速培肥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样板,三年累计完成新技术推广面积61.30万亩,平均亩产较对照产量提高66.18千克,新增总产量4056.5万千克、总纯收益2112.99万元。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十万亩旱农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87—1989年,由甘肃省农业厅下达,刘万成,毛文平,仇旭东、盖生龙、刘寿民、杜广忠、席君忠、张明玉、岳德成、杜生明、李文皋、孙志强、刘文祥、唐光明、李芳贤、程小林参与完成五十万亩旱农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课题组与泾川、灵台县、平凉市的17个乡(镇),213个行政村签订了双轨制承包合同,采取领导、技术干部、群众及试验、示范、推广和点、片、面三个三结合的工作方法,在34418个农户承包的山塬旱地上累计落实承包面积153万亩,平均每年51万亩;1987年亩产124.3千克,总产6939万千克;1988年亩产140.4千克,总产7160.4万千克;1989年亩产164.8千克,总产8404.8万千克,较前3年基础亩产107千克提至亩产164.8千克,亩产净增57.8千克,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农民技术员426名,印发技术资料32万多份,培训农民9.7万人次。研究提出了陇东旱地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获得了陇东旱地地膜玉米及露地玉米最佳经济施肥方案;通过连年试验,提出了地膜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对旱地以粮食为主的间套种技术进行了分析、试验、示范,初步提出了旱塬区冬小麦套种西瓜,小麦套种地膜玉米的栽培技术。
该成果按四川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计算,该项目累计新增总产量为5065.7万千克,新增纯收益为2103.4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17.22元/元;推广费用收益率为14.39元/元。
该项目于1989年6月29日通过甘肃省科委鉴定,1990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甘肃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
泾河一熟制灌区二十万亩丰产栽培试验示范。1988—1990年,由甘肃省计委和甘肃省农业厅联合下达,王一中、祁双桂、王生钰、栾敖武、丁宁平、王宝玉、杨荣抒、雒抒、于清贤、张俊英、王旭杰、李幸禄、任平太、杨晓春、李青梅、尚来贵、李祥林、关义明、朱占成、董四术及平凉地区农机化研究所、种子公司、农技站、泾川、崇信、平凉三县(市)农牧局等单位协作完成泾河一熟制灌区二十万亩丰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科技承包项目。课题组针对泾河沿岸的四大自然特点,即半雨养灌溉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受降雨控制特别突出;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北方旱作农业区;黄土母质构成渗漏与淋渗大于水稳和保持性;陇东高原是南、北病虫害桥梁地带型的多发类型等特点,形成泾河灌区自己独特的生态型,提出了“一个突破口,两个依靠,三个布局”。以带状种植和地膜覆盖玉米作为突破口,依靠土壤培肥持续丰产增收,依靠“三三三农业工程”调整产、供、需、高、稳、低,粮、经、草等诸方面关系,调整作物良种布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详细研究了带状种植栽培技术,解决了带状种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冬小麦一季丰产栽培技术及土壤培肥效果。
根据《四川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计算,新增总产量4337.063万千克,新增总产值2593.62万元,累计新增总纯收益1883.21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65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26.9元/元。
该项目于1990年6月23日通过甘肃省科委鉴定,1991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陇东旱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低成本栽培技术研究。1988—1991年,由甘肃省科委下达,毛文平、杜广忠、张国伟、孙志强、杜生明、程小林、唐光明、仇旭东、李小军、王锁怀、王旭杰、席君忠、郭溦参与完成。主要研究成果:①采用回归通用旋转设计、最优设计及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运用微电脑运算,建立了旱地冬小麦关键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优化解析。②利用DBASEⅢ和BASIC语言编制了旱地冬小麦模式化栽培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系统由土水资源、病虫预测防治、年份效应预测、品种决策、栽培技术决策、气象效应分析、调控措施决策、原始资料数据库八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用户界面较好。③采用大区定位试验与土壤水分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表明陇东旱地土壤具有强大的储水库容,供水层深厚,冬小麦生产潜力大;并把麦田土壤水分年际间随时序变化分为稳定失墒期、稳定增墒期、缓慢失墒期三个时期,其垂直变化分为浅墒活跃层、浅墒次活跃层、深墒较稳层、深墒稳定层四个层次;且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肥力,水分因素次之,并提出了提高陇东旱地水分利用率的途径。④提出了融种植业结构优化技术和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为一体的高产、稳产、低成本综合技术体系,以及该地区300千克以上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三年累计示范面积31492亩,其中冬小麦22532亩,玉米8960亩,1991年粮食平均单产达到320.2千克/亩,较基础单产增产88.4%,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300千克/亩的产量指标。示范区三年平均亩产277.04千克,较基础单产170千克/亩增产63.17%,累计增产粮食337.1千克,粮食生产成本由0.196元/千克下降到0.152元/千克,降幅22.40%。按四川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计算,该项目主产物新增总产量为674.18万千克,主副产物新增总产值465.2万元,新增纯收益417.94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8.84元/元,科研投资收益率55.73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62.69元/元,新增生产费用投资收益率2.97元/元。
该项目于1991年6月8日通过甘肃省科委鉴定,1992年获甘肃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
旱塬区冬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栽培技术。1983—1986年,由甘肃省科委下达,农作物栽培室曹武琪、毛文平、刘万成、杜广忠、孙志强、王新业、仇旭东、张国伟参与完成。项目通过旱地冬小麦综合丰产栽培数学模型的研究,筛选出正茬麦亩产350千克和回茬麦300千克的优化农艺方案两套。研究得到旱地冬小麦高、中、低产田各生育时期群体适宜指标,旱地麦田土壤水分的时序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在10083亩的示范面积上,通过采用丰产、稳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深耕蓄水、耙耱保墒,经济合理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病、虫、草害及防治6项实用技术,使冬小麦1984—1986年平均亩产达到167.4千克,较前五年平均亩产增收31.7%,增值54.54万元。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科学研究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计算,累计新增社会总产量为452.88万千克,新增纯收益54.45万元,科技费用收益率为8.83元/元,科研费用收益率为29.59元/元,推广费用收益率为22.17元/元,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为4.41元/元。
该项目于1986年10月24日通过甘肃省科委鉴定。1987年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干旱贫困山区粮食及经济作物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92—1994年,由甘肃省两西指挥部下达,杂粮研究室宋占平、张建发、陈铎、杨学贞、李文皋和静宁县农机中心景永学参与实施完成。项目组采用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以仁大乡为基点,三年来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及生产状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途径,制订并完成了《静宁县仁大乡农业发展规划》,对农业技术有偿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帮助乡、村建立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三年共建立乡科技实体2个,村社办科技服务实体6个,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农民5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6万份;依次进行了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胡麻、向日葵、苹果、花椒、桃树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并在观察当地物候期的基础上,制订“静宁县仁大苹果园丰产栽培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卡”,提出了花椒防蚜保果增产技术,使花椒防蚜保果率均达到90%以上。三年共建果园3366亩,桃园1810亩,花椒园100亩。
三年来,组装出有应用价值的丰产栽培技术成果10项,使该乡人均产粮由开题前612千克上升到825千克,人均纯收入由375元增加到487元,贫困面由30%下降到10%。该项目于1995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注释】
[1]耦耕:二人并耕。《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农计耦耕事,脩耒耜,具田器。”
[2]《史记·周本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不理朝政,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3]《国语·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4]《甘肃省志·农业志》:“秦厉公(前465—前444年)……泾河流域的宁县、合水、庆阳、环县、泾川、平凉,以及渭源、民勤、敦煌,都有了人们定居的房屋;普遍提倡开垦荒地,农具出现了铁犁,用牛耕地,尽力发掘土地肥力,单季早作,一年一熟。”
[5]《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春秋时,平凉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
[6]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具体办法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因此,“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汉书·食货志》)。
[7]区种法是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密植全苗,增肥灌溉,精细管理等措施,创造高额丰产的方法。是我国耕作园田化的开端。区种法产生在干旱的环境中,因而它也是一种抗旱丰产的耕作法。
[8]《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第12期,第41页。
[9]寸:非法定计量单位。在当时农村为常用计量单位,故保留。
[10]尺:非法定计量单位。在当时农村为常用计量单位,故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