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油菜栽培技术研究
选地、整地 油菜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但属异花授粉作物,为获得高产、稳产最好选择在不是连茬的地块集中连片种植(冬油菜忌连作,也不宜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前茬以夏闲地、冬小麦或豆类茬口为好,其次为马铃薯、玉米茬,川水地应选择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黏壤土。旱塬地应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即时进行至少30㎝的深耕灭茬,修养土壤,于播前一周再次进行旋耕等精细整地,同时用农药拌土对土壤进行杀虫灭菌,为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选用良种 应选用抗冻、抗病、耐旱的双低冬油菜秦优7号,单低冬油菜甘杂1号和常规甘蓝型冬油菜延油3号,常规白菜型冬油菜天油5号、陇油系列的如陇油8号、陇油12号等。在播前进行筛选并晒种2~3天,使净度达到95%以上,发芽率达到98%以上。
适期播种 适宜播种期以日平均气温在18℃~20℃,要保证冬前0℃以上积温在900℃~1200℃的范围内,即白菜型在8月下旬播种最好,甘蓝型可适当推迟一周播种。
合理密植 油菜增产,首先必须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的株数,然后才能采用相应的措施,争取多结角,多结粒,争粒重。露地栽培最好采用沟播技术,沟深10~15厘米,行距25~30厘米,亩留苗2.5万~3.5万株为宜。
田间管理 ①及时间苗、补苗、定苗,这是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环节。一般在2片真叶展开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间苗原则是去除小苗、杂苗、病弱苗,保纯苗、健壮苗,最后要达到苗不挤苗,苗不靠苗。当真叶达到3片时进行第二次间苗,苗间距为4~8厘米为宜,这个时候可视田间缺苗情况补上带土多的壮苗,使幼苗健壮生长;②中耕除草。油菜全生育期可根据田间情况结合间苗、定苗,浇水、施肥等工作中耕除草3~4次。在冬前需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二次中耕除草伴随着第一、二次间苗、定苗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是在地表封冻前进行,民间俗语讲的好,油菜“不怕冻心,只怕冻茎。”因此,一定要中耕培土壅根1次,有条件的田块可在封冻前结合中耕除草增施腐熟的农家肥以达到保温防冻的效果。最后要达到田内见不到小沟,看不见小梁。第四次中耕除草是在翌年油菜返青后进行,以达到消灭杂草,促使春发。③水肥管理。油菜生育期水肥需求较大,所以合理施肥、灌水是高产的保证。在整个生育期中油菜对肥料三要素的要求是氮多钾少磷次之,三者的比例关系大约为1∶0.5∶0.8。除氮、磷、钾外,油菜对钙和硼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量也较多。一般要求亩施基肥为腐熟农家肥4000~5000千克/亩,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有机肥、磷钾肥及硼肥一次性作基施,严重缺硼地区要在抽薹初期喷施1次硼砂水溶液,但喷施硼肥应不迟于现蕾初期。对有灌水条件的川、水地在地表封冻前需进行第一次灌水,以促进油菜根部与土壤结合,翌年开春返青后再进行第三次灌水,现蕾开花后需水增多,应及时进行第三次灌水。如若肥水供应不足,则植株茎秆瘦小,制造和贮藏养分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若肥水施用过大,则造成植株茎秆生长过旺,脆弱,后期倒伏,田间通风差,病虫害加重,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 当地油菜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菌核病、菜根蝇、跳甲、象甲和蚜虫等。进行药剂防治应选择在晴朗天气的下午3时(或4时)之后进行。霜霉病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每亩用25%粉锈宁35加水15~20千克喷雾防治;菌核病每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80克兑水50千克喷雾防治;菜根蝇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同时摘除病叶、黄叶并及时清理出田间地头,防止再次污染。跳甲、象甲、蚜虫用20%氰戊菊酯1500~2000倍液或40%乐果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在苗期到返青期重点防治跳甲、象甲和蚜虫,抽薹期防治白锈病、霜霉病,开花期和结荚期重点防治菌核病、蚜虫。
适时收获 油菜是无限花序,具有无限开花结角的习性,植株各部位、各分枝的角果成熟时间不同步。所以适时收获可减少裂角落粒损失,一般在终花后25~30天视全田70%~80%植株变黄,角果呈现淡黄色到蜡黄期时,选择晴天早上露水未干时收割运回,将植株呈小堆堆放后熟5~7天,然后散开晒干脱粒,待干燥后在低温下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