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麦引种

第二节 小麦引种

碧玛1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42年用农家品种蚂蚱麦为母本,碧玉麦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50年引入平凉。有弱冬性,生育期260~279天。幼苗半匍匐,芽鞘绿色,叶片深绿色,株高110厘米以上,茎秆较粗壮。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椭圆形,角质。穗长在陇东旱塬为4.0~5.5厘米,在陇南川水地为8~9厘米;在水地小穗数17~19个,穗粒数25~30粒;千粒重34~36克。在中肥条件下,一般不易倒伏。适应性较广,水、旱地均可种植。推广初期对条锈病免疫或高抗,1955年起抗性逐年衰退,对叶、秆锈病抗性稍差。抗散黑穗病,不抗秆黑粉病和吸浆虫、赤霉病。口较松易落粒。种子休眠期短,麦熟时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1951—1955年大面积示范,亩产90.8~226.9千克,较当地品种增产13%~31%。播种期较其他品种迟5天左右,宜于9月下旬播种。因抗寒、抗旱性稍差,需肥较强,不宜在高山阴冷之处种植。口松应及时收获。

钱交麦 又名农大3号,系美国堪萨斯州试验场以钱尼为母本,早黑壳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50年引入平凉。具有强冬性,生育期286~290天。幼苗匍匐,芽鞘绿色,叶片深绿色,株高86~99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红色、卵圆形,角质。穗长6~8厘米,小穗数12~15个,千粒重35.0~40.5克。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冬抗冻、春抗寒,耐旱,抗倒伏。高抗条锈病、红矮病,中度感染叶锈病及秆锈病。轻度感染秆黑粉病。口紧不易落粒。种子休眠期长。1950—1959年旱塬地亩产125千克左右,川旱地亩产97.4~230.4千克,川水地亩产102.4~191.4千克。1962年后逐渐被其他品种代替。每亩播种量较当地老品种多1.5~2.5千克。播种期在平凉、庆阳地区塬地为9月中旬。因不抗秆枯病,需多施基肥,宜种在肥沃前茬地。

乌克兰0246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米罗诺夫育种站自当地品种巴纳特卡系统选育而成。1939年引入新疆,1950年引入陇东等地。强冬性,生育期川地250~260天,山地290天。幼苗匍匐,芽鞘紫色,叶片深绿,株高110~136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红色、卵圆形,角质。穗较长,小穗排列疏松,小穗数18~22个,下部不实小穗较多,每小穗平均结实不足2粒,千粒重35~42克。高抗条锈病和散黑穗病;因迟熟,秆锈病较重。抗旱性中等。秆高易倒伏。陇东地区一般亩产150~200千克。栽培要求水肥条件较高,并应比一般品种适当早播。

早洋麦 原产美国堪萨斯州,1946年引入中国,1950年引入甘肃,在平凉、武山农试站试验成功,1959年开始推广。冬性,生育期290天。幼苗半匍匐,芽鞘绿色,叶片深绿色,株高100~12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红色、卵圆形,角质。穗长7~8厘米,小穗排列较稀,每穗平均有结实小穗13个,每小穗结实2~3粒,千粒重30~40克。返青拔节迟,耐春冻力较强。茎秆柔韧,不易倒伏。口紧不易落粒。高抗条锈和叶锈病,中抗红矮病。平凉川、塬区平均亩产136.7千克。主要种植在红矮病较轻和较温暖的地区。该品种籽粒较大,播种量应较当地品种多1~2千克。在旱塬9月中旬播种。由于不抗秆枯病,应增施农家肥,或种在较肥沃的地块。

长武7125陕西省长武县农技站以北京8号/水源11F1为母本,早熟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74年引入陇东地区。冬性,生育期在旱塬为286~290天。幼苗半匍匐,芽鞘绿色,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红色、卵圆形,半角质。穗长6~7厘米,小穗数11~15个,穗粒数20~28粒,千粒重31~36克。茎秆强硬,较抗倒伏。抗旱性较好,耐瘠性稍差。高抗条中18、19、20生理小种,不抗条中21、22和23小种。中抗红、黄矮病,高感白粉病。口紧不易落粒。种子休眠期长。1977—1980年陇东旱塬试验,平均亩产200~250千克,最高亩产274.5千克。主要在海拔1600米左右的浅山区及陇东旱塬和川水地种植。要求种在较肥沃的土地上,并适期早播。每亩一般保苗30万~35万株为宜。施足基肥,注意氮、磷肥配合。

长708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用抗旱多穗中间材料03-6838为母本,节水高产品种核丰4号为父本选育而成。冬性,生育期269天。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株型中等,株高8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角质。穗长7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40克。容重840克/升,含粗蛋白12.18%,湿面筋27.6%,面团稳定时间1.3分。抗病性接种鉴定,秆锈病免疫、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中感白粉。抗寒、抗旱性好。2016—2017年参加陇东片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5.2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10.5%。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2.7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12.4%。适宜在陇东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种植。9月下旬播种,亩保苗20万~23万株为宜,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培育冬前壮苗,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虫害。

铜麦6号 铜川市印台区农技中心和铜川市种子管理站以西农1403(Q104)为母本,R92(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8年引进示范推广。冬性,生育期273天。幼苗匍匐,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株高77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卵圆形,角质。穗粒数32~35粒,千粒重40.0克。容重791克/升,含粗蛋白16.0%,湿面筋34.8%。高抗叶锈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黄矮病。2015—2017年参加陇东片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9.6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12.1%。201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3.5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23.8%。适宜在陇东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种植。9月下旬播种,亩播量9~15千克,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注意防治锈病、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