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椒6号选育

四、平椒6号选育

1997年1月—2005年10月,实施平凉地区市农科所自列鲜干兼用型辣椒新品种选育项目,由李广学、何志成、何志兰、周锁奎、白梅、杨华、刘海宏、俞锦辉、张亚星参加,育成鲜干兼用型辣椒杂交种平椒6号。2005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技术鉴定,定名平椒6号。2007年12月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平椒6号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

平椒6号是以辣椒自交系98104为母本,以辣椒自交系9861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1999年配制组合,2000年配合力测定,同时复制组合,2002—2003年进行品比试验,2003—2004年进行多点试验,2002—2004年在甘肃省内各地累计种植19.92公顷。

图7-5 平椒6号

品比试验结果2002—2003年在泾滩试验场以尖椒22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两年平均青椒产量4172.5千克/亩,较对照增产63.42%。

多点试验结果2003—2004年,在泾川、灵台、庄浪、静宁县、崆峒区按统一设计方案进行多点试验,小区面积20米2,地膜垄作,行距50厘米,穴距30厘米,双苗定植。两年各点青椒平均产量4167.8千克/亩,较对照增产69.71%。

生产示范结果2002—2004年在平凉、天水、白银、武威、庆阳、宁夏固原、陕西宝鸡等市示范种植299亩,青椒平均产量4021.5千克/米2,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60.45%。

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2002和2003年秋季,对平椒6号品比试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平椒6号对疫病、炭疽病、病毒病具有较强抗病优势。2003年9月,平凉市植保站对崆峒区柳湖乡八里村平椒6号示范田辣椒三大病害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平椒6号疫病和病毒病的病指分别较对照下降97.71%和98.06%,对炭疽病的抗性与对照相当。

品种特征特性 株高55.3厘米,株幅81.3厘米,茎粗1.13厘米,生长势中等,叶深绿色,披针形,第一花节位9~10节,柱头黄绿色,长于花药,花冠淡黄色,单株平均结果30.5个,青果绿色,长羊角形,果项渐细尖,果基下包,果面略皱,果长20.1厘米,果径2.68厘米,果肉厚0.23厘米,单果质量31.3克。果肉脆嫩,浓辣,可鲜食,亦可干制,抗疫病、病毒病、炭疽病;早熟,从定植到采收40天左右;较耐寒,较耐弱光,适应性强,适于露地栽培,青椒一般产量4021.5千克/亩,干椒4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适于西北地区及山西、四川、湖南等嗜辣地区露地种植。陇东地区露地栽培于2月中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苗龄80天为宜。平椒6号植株较弱,宜双苗栽植,行距50厘米,穴距35厘米,裁苗7600株/亩左右。定植前基施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亩,饼肥100千克,磷二铵30千克,钾肥6~10千克,追肥在门椒采收后随水进行,以后每间隔半月随水追肥一次,每次追尿素10千克。生长前期要及时抹去侧芽(俗称打杈),干制辣椒栽培中要注意及时采收红椒,防止植株倒伏。

应用推广2005—2007年先后在平凉、庆阳、天水、武威、陇南等地及陕西宝鸡、宁夏固原市等地推广种植71175亩,累计新增纯收益5566.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