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基本情况调查
1956—1958年,按照甘肃省农业厅统一安排部署,在甘肃全省开展了农作物的病、虫、杂草普查。共查明甘肃全省病虫草害573种,陇东病虫草害329种,其中病害168种,虫害153种,主要草害8种。1982年后,地、县两级广泛开展病虫普查,查明平凉全区有病虫害289种,天敌132种。
(一)病害
平凉全市农作物病害有100余种,主要危害农作物的有46种,成灾特别严重的有下列几种:
小麦腥黑穗病。俗称“灰穗”。民国时期泛滥,有的田块麦穗整片成灰。1952年推广赛力散拌种,灰穗降至2%以下。1962年复发,1965年后,以六氯苯、五氯硝基苯等拌种,灰穗得到控制。
1.小麦条锈病 俗称“黄疸”“黄筋”。气流传播,每年不同程度发生,是平凉市冬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共发生6次大流行,分别为1950年、1957年、1959年、1963年、1964年、1985年大流行,其中1964年、1985年为特大流行。中度流行或局部地区严重发生共14次,分别为1952年、1954年、1956年、1958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6年、1977年、1981年、1983年、1984年、1990年、1991年。危害损失严重,1964年受灾面积171.25万亩。1985年平凉地区受灾面积233.5万亩,产量较1984年减产39.4%,达1.57亿千克。进入21世纪,中度及局地严重发生的态势依然存在。
2.小麦白粉病 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1981年全国大流行,随后病害逐渐北移,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小麦品种抗性差、栽培密度大、水肥条件好、春季降雨较多时容易发生。甘肃其他地区及平凉市1986年,1989—1991年、1996—1998年,流行较重。
3.小麦病毒病
(1)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为传毒媒介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可侵染冬小麦、春麦等多种作物。20世纪60年代起流行较重,曾于1966年、1968年、1970年、1973年、1978年、1987年和1992年多次大流行或局地严重发生。仅1970年,陇东地区发生面积200万亩,损失小麦约1亿千克。
(2)小麦红矮病。俗称“缸茬”,由条沙叶蝉传毒致病,是陇东冬小麦及禾谷类作物的一种常发性病害。早在1920年就有发生。1953年、1957年大流行。进入20世纪70年代危害有所控制,但1965年、1976年、1977年和1983年在陇东特别是冬、春麦混种区仍局地严重发生。如1989年华池、环县及平凉市东北部塬区严重发生。
(3)其他麦类病毒病。平凉市境内小麦病毒病还有以下几种病毒病呈偶发式或局地发生较重。①小麦丛矮病(Wheat Rosette Dwarf Virus),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间套作田里不断零星发生。该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株严重萎缩,分蘖不断增多,心叶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纹。苗期染病的植株多数不能越冬而死亡。少数越冬后分蘖继续增多,一般不能抽穗而早枯。该病传播介体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②小麦线条花叶病(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陇东群众称之为“糜疯病”。该病发病历史已久,早在1949年严重发生,由于农民深受病害其苦,屡发官司,为此泾川县府曾出告示:禁止农民在小麦地旁种植糜子。该病传播介体为郁金香螨(Aceria tulipae),1954年大发生。病害发生于麦、糜间作相关。在麦黄熟前种糜子,糜黄熟前种麦子,介体螨在二者间传播是造成病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③小麦黄叶病(Wheat yellow Loaf Virus)是与小麦黄矮病症状近似的一种病毒病,俗称“红穗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严重发生,1980、1982、1987、1989年均发生较重,特别是平凉1号、平凉2号、平凉21号等品种发病时麦穗变红,提前枯死。经平凉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初步明确该病病源是小麦黄叶病毒。
4.玉米大斑病 该病是平凉市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病害。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和气候条件适宜时,极易流行成灾。平凉市曾于1981年、1989年、1991年、2015年、2017年、2018年中度以上流行,一般年份在感病品种上也发生严重。据1981年调查统计,平凉全市玉米减产2250万千克,庄浪朱店、万泉乡一带,感病品种几乎绝收。1991年平凉全市发病面积达76万亩,减产达50万千克。
5.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是玉米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病,80年代前期病害迅速蔓延。据1982年调查,平凉地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为57万亩,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9%,平均发病率为5.29%。之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病情有所控制,但在一些年份病情仍发生较重。2005年调查,发病率0.11%~11.1%,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20%。
6.马铃薯晚疫病 是马铃薯常发性害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发于庄浪、静宁二阴地区。在多雨年份,阴雨、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天气,病害易于流行。曾于1959年、1961年、1964年中度以上流行。20世纪80年代后,发病率有所回升。
(二)虫害
全市农作物虫害185种,主要有79种,危害严重易成灾的有下列几种:
1.黏虫 俗称“黑蛆”“行军虫”。每年由江淮流域随东南季风迁入北方,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糜谷、小麦等作物。害虫严重发生年份,每株玉米虫口数量达1.3头以上。暴食叶片,严重时作物、杂草被吞食一空,造成减产或绝收。曾于1953年、1964年、1975年、1976年、1983年、1986年、1991年及1998年危害严重。
2.小麦蚜虫 俗称“旱虫”。主要有二叉蚜、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4种。小麦抽穗至乳熟期是危害高峰期,大发生时,百株蚜量可达3500头以上。吸取叶片或籽粒汁液造成减产。在温度低于22℃,相对湿度低于60%时,利于蚜虫的发育与繁殖,瓢虫和食蚜蝇对控制蚜虫数量有重要作用。平凉市曾于1964年、1976年、1984年及1985年严重发生。于1992年、1995年和1998年大发生,1995年发生面积达176.1万亩,危害盛期百株蚜量达2045~9800头。平凉全市防治面积达132.29万亩。
3.玉米螟 俗称“钻心虫”。平凉属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混合发生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欧洲玉米螟仅在静宁县等地有极少量发生。主要发生在庄浪、静宁葫芦河流域川水地。平凉、泾川、灵台部分地方零星发生。1973年随新疆维尔42等玉米良种果穗传入平凉地区,致使玉米螟蔓延发展,局部成灾。以静宁中部葫芦河流域川水区危害严重。1979、1981年大发生。
4.菜青虫 主要危害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重发年份每株有虫15~20头,高者达40~50头。1987年,平凉郊区甘蓝及十字花科蔬菜受害率达到70%左右。
5.美洲斑潜蝇 该虫以种子带虫传播。1988—1998年,7县(市)37个乡发生,以312国道沿线的平凉、泾川、静宁菜区较重,以温室黄瓜损失最重,葫芦次之,个别温室绝收。
6.地下害虫 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陇东地区有各类地下害虫63种,隶属5目13科。依危害程度及种群数量,优势种为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麦种蝇等。地下害虫分布广泛,遍及山、川、塬,造成缺苗断垄。1986年,陇东地下害虫发生面积近500万亩,严重地块被害率达5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连年干旱,拌种措施放松,地下害虫数量有所回升,平均每平方米有虫5~12头。
7.贮粮害虫 主要有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螟、日本蛛甲,局部危害严重的有豌豆象。1983年庄浪、静宁两县27个乡发生,最重的静宁县司桥乡前嘴村,每千克样品有活虫1057.8头。
(三)草害
农田杂草有209种,危害重的有11种。
1.麦田杂草 播娘蒿—离子草—荠菜群落分布最为普遍,以六盘山以东5县(市)危害最重。雀麦群落,主要发生于平凉、崇信、华亭的局部地区。播娘蒿—雀麦—离子草群落,主要发生于平凉、华亭、崇信、灵台县。小花糖芥—离子草群落,主要分布于平凉等较干旱的塬区和部分山区。遏蓝菜—离子草群落,主要发生于泾川县南部塬区。野燕麦群落,主要发生于静宁北部山区春麦田,华亭、泾川也有分布。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53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80年、1983年、1985年、1989年、1990年、1995年。
2.玉米田杂草 藜—狗尾草群落,普遍分布于各地,是苗期主要杂草群落,危害最大。苣荬菜—狗尾草群落,主要发生于有灌溉条件的川水地,泾河、马莲河流域川水地发生较重。反枝苋—田旋花—狗尾草群落,普遍发生于各地山、塬区。马唐—狗尾草—反枝苋群落,主要发生于较干旱的川、塬区,为玉米后期杂草。腺梗豨莶—头状蓼—香薷群落只发生于华亭县。刺儿菜—大刺菜群落,发生于华亭县,以河畔、水渠地带较重。
3.糜子田杂草 主要有藜—田旋花群落,反枝苋—地锦—田旋花群落,腋花苋—田旋花群落,前两种群落分布普遍,后一种仅在静宁县仁大河谷地危害。
4.胡麻田杂草 藜—田旋花群落和刺儿菜群落,多发生于多雨湿润区,鹤虱—田旋花群落多发生于塬地、山坡地。胡麻田杂草一般危害较轻。
5.毒麦 来源于进口商品粮。1988年进口沙特阿拉伯小麦1500吨,经检验毒麦含量1.08%,最高2.56%,毒麦发芽率85%。1990年进口美国小麦5000吨,毒麦含量2.098%,最高5.2%,假高粱含量0.017%,最高0.029%。面粉厂加工面粉时,洗麦污水流出,带有毒麦,滋生蔓延。平凉、泾川、华亭3县(市)9个乡发生面积7万亩。
(四)鼠害
平凉市境内鼠害有14种,主要的家栖鼠有褐家鼠、小家鼠、野栖鼠。地下害鼠有中华鼢鼠(瞎瞎);地上害鼠有长尾仓鼠、灰仓鼠、社鼠、黑线姬鼠、沙鼠、大仓鼠、金花鼠(佢俚猫)。其中中华鼢鼠和仓鼠为优势种。主要危害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马铃薯、蔬菜、牧草、幼嫩树根及贮粮、家居什物,传播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