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栽品种演变

二、主栽品种演变

由于境内自然和生产等条件复杂,东部川谷区、东部高塬区、西部川谷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山区对品种要求多种多样,品种演变具有两大特点:地域性较为强烈,有多种演变过程;时间上前后穿插,界限不够分明。1939年,陇东区试验场推广长条小麦,亩产115千克,推广红金麦,亩产122.5千克。1942年平凉推广所推广金大西北小麦302亩,亩产55.8千克,红金麦、蓝麦皆亩产49.6千克石。民间传统小麦品种有白齐麦、红齐麦、老芒麦、疙瘩麦、白鱼麦、瞎担麦、蚂蚱麦、五指麦等。

1949年以来,小麦品种选育经历了从农家品种搜集整理、提纯复壮应用,以及引进品种筛选利用到自育品种示范推广应用;从单一抗性与丰产性结合到多抗与丰产优质结合;从系统选育和品种间杂交育种发展到复合杂交、远缘杂交、辐射诱变、染色体工程技术育种、轮回选择育种和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应用的过程。品种间杂交和系统选育约占74.0%和22.0%,品种间有性杂交组配是成效较大的育种途径。

(一)小麦育种阶段

从1949—2019年,冬小麦育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抗条锈病为主的抗病虫害育种阶段。引进和推广了以钱交麦、保加利亚10号、济南2号和碧玛1号等抗条锈病的小麦良种,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流行,提高了产量,增产30.0%左右。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抗冻抗旱抗锈和丰产为主的丰产育种阶段。育成和推广了以平凉21号、西峰9、16号、秦麦4号和兰天[1]1号等“三抗一丰”冬小麦良种,改进了小麦的产量结构,使冬小麦亩产达70多千克,比20世纪50年代增长70.24%,提高了小麦生产水平。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产优质多抗和株型改良并进的育种阶段。育成和推广了以平凉40、42、44、45号、兰天4、10号、陇鉴196、108、西平1号、陇麦079、普冰151、中麦175、陇育4号和长武134等高产优质冬小麦良种,使冬小麦亩产达200多千克。

(二)小麦品种更新换代

第一次是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各地种植名目繁杂的农家品种,混杂严重。为挖掘农家品种的增产潜力,1953年农业科技人员和群众一起,在陇东地区广泛搜集到111份冬小麦材料,整理出10个变种的45个地方品种,鉴定评选出白齐麦、红金麦、河南红、兰花麦、白老芒和红火麦等地方良种,并有计划地在适种区扩大种植。三年恢复期主要评选和推广白齐麦、红金麦等24个农家品种。

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除丘陵沟壑区和山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方,仍种有部分地方品种外,各地小麦很快地被外引“三抗丰产”品种所代替。引种成功的钱交麦、早黑麦、保加利亚10号、50F、太谷49、北京8号、济南2号和碧玛4号等比原地方品种增产7.8%~30.3%。

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特点是引种与自育相结合。主要以自育平凉4号、7号,引进示范推广济南2号、西峰1号、保加利亚10号,川区主要种植丰产3号、阿勃等品种。

第四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以自育品种为主。川区主要种植平凉7号、24号、25号、长武7125;山塬区主要种植平凉21号、29号、30号、31号、庄浪1号,引进示范推广西峰10号、秦麦4号、庆选15、丰产3号、晋农134等抗旱抗寒、抗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

第五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推广自育的平凉35、36、37、38号、静宁3号、6号,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同时,推广引进庆丰1号、西峰16、秦麦4号、兰天4号、兰天6号、长武131等。在此期间,选育出平凉38号,引进示范陇鉴196、陇鉴127、西峰20号等抗逆强、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

第六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自育的平凉39、40、41号,庄浪9、10、11号,静宁8号、灵台1号为主栽品种,其中平凉40号年推广面积40多万亩,并推广种植陇鉴196、陇鉴46、西峰20号、西峰24号、兰天10号、长武134等品种。

第七次是2000年至今,以自育的平凉42号、43号、44号、45号、西平1号,陇麦079、选育成的彩色冬小麦陇紫麦2号、庄浪9号、10号、11号,静宁8号、静麦3号、兰天16号、灵台1号、2号、3号为主栽品种,引进示范推广西峰27、28号,陇原034,陇鉴127、386、西农928、普冰151、中麦175、长旱58等。

以1949年产量为基数,前四次更换增产率为13.6%、24.3%、45.9%、55.8%。产量随更换世代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参见图4-1),更换速率越来越快,品种改良效果显著。在抗逆性和农艺性状方面:品种的抗冻耐旱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农艺性状由差到好,抗病性不断增强,尤其是抗锈性提高较显著,在每次品种更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量水平逐步增长,育成品种比原地方良种增产45.7%,这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和穗粒数分别增加37.0%、18.8%上。

图4-1 平凉市小麦生产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