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丰产栽培技术
(一)旱塬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1979—1984年,平凉地区农科所栽培组在平凉县白水公社、星光大队、泾川县王村公社、黄家铺公社,实施以平单731和中单2号为主栽品种的旱塬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较传统种植法增产23.1%~93.3%。
(二)旱作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1985—1989年,在庄浪县实施由平凉地区科技处下达,由邱仲华、周锁奎、马法援、栾傲武等参与完成的“旱作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主要研究了覆膜栽培区域海拔上限、覆膜玉米早衰原因、覆盖期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海拔1700米区域,地膜能提高耕层土壤积温250℃~300℃,所以覆膜玉米能较露地玉米提早成熟20天左右,且产量比露地亩增170千克,在当时地膜紧张,价格高的情况下采用宽60厘米的地膜覆盖45.1%的土地面积效益最好;②覆膜玉米出现早衰现象[7],并非夏季膜内高温和膜内土壤水分不足所致,而是因覆膜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导致后期缺肥的结果,提出因地定产、因产定量、配方施肥。必须早间苗、早定苗、早去蘖、早追肥,采用宽窄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③全生育期覆盖的效果明显优于破膜和揭膜,全生育期覆盖对地温的保持和玉米灌浆的作用明显;④项目累计新增社会总产量665.38万千克,新增主副产品纯收益194.28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33元/元,科研投资收益率141.26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146.68元/元。1990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陇东旱塬区玉米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992—1998年,在高平试验场、黄家铺乡和太平乡实施由甘肃省农科院下达,王宗胜、王旭杰、孙志强、程小林、鲍国军、郭溦和王玲洁参与完成的“陇东旱塬区玉米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玉米对氮磷肥的效应。提出下等肥力地膜玉米最高施肥量氮27.41千克/亩,五氧化二磷21.93千克/亩,可获最高产量361.41千克/亩。中等肥力最高施肥量氮25.6千克/亩,五氧化二磷20.94千克/亩,可获最高产量529.83千克/亩。高等肥力氮肥最高施肥量28.63千克/亩,五氧化二磷21.57千克/亩,获699.8千克/亩最高产量。总结出“三三三”制氮肥施用方法:底肥30%,拔节期35%,抽雄期35%。
种植方式研究品种为中单2号、掖单13、农大60、丹玉13、8017等,密度为2500~6000株;种植方式设地膜撮种、地膜、露地撮种、膜侧种植、侧沟种植、等行距和宽窄行。结果表明:侧沟产量最高,撮种次之。说明陇东地区仍以简单易行的普通地膜覆盖为好。地膜玉米最适种植密度:中单2号、农大60、丹玉13以4800~5100株/亩;掖单、鲁原单14以5000~6000株/亩为好。按当时生产水平,大田生产平均种植密度不应超过3500株/亩。
引进山西“蓄水覆盖丰产沟”试验。结果表明蓄水覆盖丰产沟比地膜玉米增产11.4%,丰产沟不覆盖比露地玉米增产18.6%。蓄水覆盖丰产沟较地膜玉米播后一个月0~20厘米土层地温高1.8℃,土壤含水量提高0.8%。
玉米种植轮作倒茬。以小麦茬为主,不宜多年连作,提倡与豆类、胡萝卜等作物间作套种,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带状种植。
项目效益:1994—1996年累计推广示范5.9万亩,与当地一般生产技术相比较,平均增产21.64%~62.67%,增收粮食332.04万千克,价值321.449万元。据“农业推广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计算,平均每年新增纯收益129.64万元。
1999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糯玉米新品系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2009—2012年,在高平试验站实施由甘肃省农牧厅立项,周广业、张素梅、孙志强、刘愈之、李雅洁、李喜娥、刘海宏、杨学贞、王玲洁、王英参与完成的“糯玉米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糯玉米新品系的分期播种。从4月15日开始,每10天为一个播种时段,共6个播期,分析了全膜双垄沟种植条件下不同播期对糯玉米鲜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糯玉米适宜的生长期错期栽培,能够延长糯玉米上市时间,利于解决加工企业原料短期积压问题。
全膜覆盖糯玉米—冬油菜—糯玉米高效栽培模式试验。在糯玉米收获后的9月初,在原种植沟地膜上点种冬油菜。第二年5月中下旬冬油菜收获后,再在原地膜上抢时点种糯玉米,这一茬糯玉米以收获鲜棒效益最高。冬油菜收获后在原地膜垄沟移栽糯玉米,仍然可收获600千克左右的糯玉米籽粒。
全膜双垄沟糯玉米氮磷化肥高效分配技术的试验。采取不同氮肥用量播前基施、生育期不同比例追施和缓释氮肥与磷肥储备施用技术,提出全膜双垄沟糯玉米高效轮作条件下化肥的施用技术。氮肥2/3基施、1/3拔节期追施对糯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且释氮肥的应用效果最为经济。
(五)玉米高产田创建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009—2013年,由万宝川农场张向鸿、杨志峰、姚文虎、王有荣、张天隆和平凉市农科院刘众、王宏凯参与联合完成由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达的玉米高产田创建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①筛选出先玉335、丹玉69、正大12三个更新换代新品种,亩产分别达到823.5千克、783.9千克和773.4千克。先玉335露地适宜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丹玉69适宜种植密度3000~3500株/亩,正大12密度3500~4000株/亩。②调查研究分析出玉米连作,稳产高产,与当地小气候、机械深耕改土、机播施肥一体化技术、新品种应用、秸秆还田和重施有机肥等因素密切相关,改变了传统玉米栽培理念。③总结出露地玉米高产田创建技术规程,提出了玉米高产田创建配方施肥推荐用量。川台地土壤基础供肥能力73.6%,玉米亩产达到700千克需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4.6千克,山地土壤基础供肥能力62.0%,玉米亩产达到600千克需施纯氮13.2千克,五氧化二磷6.0千克。五年累计示范推广玉米高产田创建集成应用技术7.2万亩,新增总产量683万千克,新增纯收益1242万元,亩新增纯收益175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于2013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000—2014年,万宝川农场张向鸿、张佐明、王有荣、张天隆、马福杰、于俊安和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刘众、王宏凯联合完成由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达的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①通过开展机械深耕、机械精量播种、施肥一体化技术,机播品种选择与合理密植,除草剂施用技术,机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耕作土壤基础供肥能力及配方施肥技术等研究,形成了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规范。②机械深耕能促进玉米根系深扎4~7厘米,水平延伸5~8厘米,亩产增加38.6~64.4千克,增产5.8%~9.6%。③试验筛选出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川台地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山地3500~4000株/亩。④筛选出二元混配除草剂42%的玉农思和31.5%金禾烟嘧莠去津2种除草剂,不论作为土壤封闭还是苗期施用,防除杂草效果都相对较好。土壤封闭处理,施药后30天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1.8%和90.2%;苗期喷雾处理,施药后30天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1.6%和89.9%。施用除草剂使玉米亩产增加14~39千克,增产2.1%~5.7%。⑤玉米种子肥料同播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亩节约成本150元。机械化播种平均出苗率96%,提高出苗率7.1%,亩增加产量62千克,增产9.8%。机收秸秆还田能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13.2%,速效氮、磷、钾分别增加14.2毫克/千克,7.1毫克/千克和10.5毫克/千克,土壤容重降低6.9克/厘米3,土壤水分增加18.4%,亩增产70.2~131.2千克,增产10.1%~18.9%,增产效果显著。⑥通过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技术与先进适用农艺技术的集成应用,示范推广8.3万亩,新增玉米总产量725万千克,新增纯收益2750万元,亩新增纯收益332元,带动周边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8%提高到52%。
该项目于2014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