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栽培概述
平凉栽培果树的历史久远,有些果树如葡萄、石榴、胡桃等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在平凉种植;有些果树如桃、杏、梨、楸子、枣等早在二三千年前在平凉已有栽培。
明清时,桃、杏、枣、葡萄、木瓜、樱桃、玉皇李、核桃、楸子、秃头梨、秤锤梨、平头梨及软儿梨、牛心杏、香水桃为平凉地区主要栽培品种。局部地区有柿、石榴等。
1943年,平凉、泾川引进苹果、冬香梨等品种。种植沙果。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果园,据《庄浪县志》记载,水洛河、葫芦河河谷下游,均有成片果园。
1950年后,按照“果树上山、进沟、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果树发展方针建设果园。
1957年在平凉市西郊龙隐山下,泾河北岸建起占地500亩平凉地区园艺试验场,主要栽培苹果,主栽品种为小国光、红元帅、黄元帅、青香蕉,授粉品种为红玉、柳玉、大国光等。同时,平凉全区各县都引进栽培苹果新品种,果树特别是苹果栽培有一定发展。
1980年后,各级政府致力于发展果树产业,历经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起步、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扩张、21世纪初扩量提质和2010后深度开发四个发展阶段,建成了包含庄浪、静宁两县大部分区域的葫芦河流域的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片带,以及包含泾川、灵台、崇信县,崆峒区的泾汭河流域的百万亩优质生产片带。平凉全市果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达到79个,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村达到1031个。在静宁、灵台县、崆峒区建成了良种苗木繁育基地7100亩。推广矮化密植、节水滴灌、肥水耦合和生物防控等新技术10多项,建成了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创建了国家级标准园4个,省级标准园73个,认证绿色果品基地80万亩,GAP基地1.5万亩,矮化密植园6.2万亩,苹果的优果率提高到了72%。据农业部质检中心检验,平凉金果包括静宁苹果的五项理化指标,其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糖酸比等均高于全国其他苹果产地平均水平。产地收购价连续15年领跑全国。至2019年底平凉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占耕地面积559万亩的35.8%,苹果产量187.01万吨,产值83.49亿元;有涉果企业163家(包装纸、果袋发泡网、加工和储藏),注册资金7亿多元,就业人数2600多人,年收入16.5亿元;果业合作社727家,注册资金23亿多元,社员人数25000多人,果园面积80多万亩,年产值26.7亿元。平凉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等地,以及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开展专场推介活动,在国内大中城市建成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13处,形成“线上+线下+期货”三条营销渠道。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等7张国家级名片。果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3000多万美元,果农的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6000元。
除华亭市有核桃面积10万亩外,其余各县(区)苹果之外的其他果树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都很小。
平凉市先后颁布实施的果树地方标准有:DB62/T1214-2004,绿色食品,《平凉市柿子生产技术规程》;DB62/T1215-2004,绿色食品,《“泾龙”苹果生产技术规程》;DB62/T1216-2004,绿色食品,《平凉市早酥梨生产技术规程》;DB62/T1217-2004,绿色食品,《平凉市油桃生产技术规程》;DB62/T1219-2004,绿色食品,《平凉市食用杏柿子生产技术规程》;DB62/T1220-2004,绿色食品,《平凉市核桃生产技术规程》;DB62/T1236-2004,无公害农产品,《陇东草莓生产技术规程》;DB62/T1115-2003,无公害农产品,《陇原红苹果》;DB62/T1248-2004,《静宁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