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垆土
《中国农史》载,黑垆土之名在西汉时期出现于今陕西关中甘肃东部地区。《氾胜之书》记之,“春地气通,可耕坚强地黑垆土”,具有“历、强、肥”的农业生产性状。对于“垆”的含义,《中国的土壤)释之为“以其具有灰暗好像烧过的炉灰颜色而得名”。此土类分布于平凉东部塬区、坪台区和西部的缓坡湾掌地、阴山湾滩地,面积163.72万亩,占平凉地区总土壤面积的10.2%。
(一)剖面特征
黑垆土剖面土体深厚,通常达到200厘米,最深可达400厘米以上。全剖面生物活动强烈,植物根系、蚯蚓粪便、动物洞穴均可延伸到300厘米。一般由覆盖层、垆土层、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①覆盖层。一般厚度30~50厘米,含耕作层、犁底层和心土层。颜色灰黄,质地中壤,粉状或块状结构,有瓦片、碳粒、骨屑等人类活动的侵入物。蚯蚓粪便、团粒结构多,石灰反应强,土体疏松,耕性良好。自上而下依次为犁底层和心土层,犁底层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呈横向层状或片状,结构紧实,其下心土层较之犁底层疏松程度提高;②黑垆土层。由垆土层和过渡层组成。颜色暗棕,质地重壤或轻黏,黏粒较上下各层稍多,棱柱状或拟块状结构,孔隙壁上存在有光泽的腐殖质胶膜,有霜粉状或菌丝状石灰沉积体,紧实,耕性差。厚度一般100厘米左右;③钙积层。颜色较黑垆土层减淡,具有大量的石灰沉积,石灰含量为整个剖面最高,除以菌丝状、霜粉状大量分布外,还有上下各层所没有的砂姜状态,土性僵,湿黏干硬,养分含量明显低于覆盖层和黑垆土层;④母质层。颜色浅灰黄,有少量菌丝状和小砂姜出现,典型的柱状结构发达,质地中壤,养分含量较低。
(二)理化性状(见下表)
表3-2 黑垆土耕层理化性状数理统计表

(三)农业生产性能
黑垆土是肥力较高的一种旱作土壤。主要的农业生产性状是:①供肥较好后劲足,由于黑垆土腐殖质分布深厚,生物活动强,以蚯蚓为主的原生动物可在3米上下的土体活动,加上人为熟化过程的深刻影响,使耕层理化性状较好,供肥熟化层厚。②透水蓄水,托水托肥。黑垆土的覆盖层都是壤土质地,土质疏松结构好,利于透水通气,毛管作用较弱可抑制水分蒸发,下面垆土层轻度霜化,可起到向耕层托水托肥的功效。整个覆盖层和垆土层的配合,基本上具备了“蒙金土”型的土体构造。民间农谚:“黄盖垆,力气大如牛”“庄稼种在黑垆土,不下雨也能收几斗”,从另一方面说明黑垆土供肥保水供水的优良性能。③土性温暖,因下层含水稍多而土性稍凉,但不影响作物发苗、扎根和供肥。④质地好,孔隙多,不砂不黏,松而不散,耕性好。但春季雨后微有结皮,影响作物生长。黏化垆土层出露地表后,干时易板结,耕作费力。⑤适种作物广,有小麦、玉米、糜谷、马铃薯、豆类、高粱、蔬菜等。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般风调雨顺、人勤肥足品种优良时,可亩产25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