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技术宣传普及
1950年,按照平凉地委、分区专署关于恢复全部耕地,发展生产的号召,组织员工深入乡村,召开农村春耕生产大会,广泛动员宣传“劳动致富,生产发家”的政策,反复宣传政府保证“自由信贷、谁种谁收”政策,大力推广麦田锄草技术,配合政府组织群众开展大面积麦田除草,促进了农业生产。据统计:翌年粮食播种面积586.79万亩(夏粮288.69万亩、秋粮298.1万亩),较上年571.03万亩(夏粮288.71万亩、秋粮282.32万亩)增加2.76%;平均亩产47.9千克,较上年46.8千克增产2.35%;粮食总产量28127万千克,较上年26721万千克增产5.26%。
1953年,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互助组中推广6寸新式犁,宣传组织群众冬季给冬小麦浇冬水、春季对冬小麦锄草3次、夏收时选种。对45亩高粱实施温汤浸种,消灭黑穗病,亩产达230.5千克,比1949年提高了30%。平凉二天门合作社冬小麦亩产60千克,比未成立互助组前提高20.9%。静宁县第一区民权乡张涵海互助组28.8亩小麦,除5.4亩瘠薄山地平均收入43.5千克外,浇了冬水的23.4亩平均亩产108.75千克,比同类川地最高亩产50.75千克,增产1倍以上。泾川高坪区第四师张治汉互助组种植的高粱最高亩产527千克,冯师孔互助组2亩小麦亩产280千克。
1957年,针对平凉全专区严重旱灾,组织农业科研人员全面开展抗旱保苗技术和良种与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指导使用丰产栽培技术种植的碧码1号冬小麦比农家品种增产13%~53%,各地出现了150~450千克的丰产田;推广种植金黄后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全面推广了双轮双铧犁、山地犁、铁辕7寸犁耕作和大面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保证了农业生产发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农业科研工作全面恢复,科研人员逐年得到补充,科研队伍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宣传普及由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来,科学技术宣传普及有法可依,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从1997年开始平凉地区(市)农科所(院)每年组织专家参加平凉地区(市)科技处(局)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推广了最新科技成果。
2012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由市农办组织,市农科所(院)历时两年,制订了62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方农业标准,涵盖了农、林、牧、渔四个领域的主要农产品,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4年颁布实施。编撰《平凉市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一书,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14年,投资30多万元建成成果展示室,展示了近60年的科研成果和艰苦奋斗历程,每年接待国家、省、市、县领导、同行专家和乡村干部、群众,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人数600多人次,受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2019年11月10日,在甘肃省农科院参加首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推介平凉市农科院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优质新品种12个,农业新技术10项,展示种子样品12个,高粱、辣椒果穗标本5个,平凉金果品种2个。
2020年8月23日,甘肃省科技活动周暨平凉市首届科技创新成果展活动在平凉举行。平凉市农科院代表全市科研院所承办,共展示:自育和引进示范的陇麦079、平杂8号、平荞7号、平椒8号、吉杂140、陇油26号等农作物(蔬菜)新品种30个,幼龄果园间(套)作马铃薯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陇东旱作玉米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试验示范等集成研发的农业新技术16项;选育、引进的蔬菜、水果、油料作物新品种和院企合作加工的产品;农作物植株、籽粒、植物病虫害等标本48种;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汇编资料120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