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新品种引种与示范推广
糜子是平凉主要小杂粮作物之一,也是救灾、复种的主要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40~50万亩,亩产在50~80千克。
(一)陇东山塬区复种糜子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研究
2009—2012年,实施平凉市农科所自列,由祁双桂、王纯喜、李青梅、姚振红、岳德成、张岩松、王宗胜参与完成的“陇东山塬区复种糜子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研究”项目。
1.筛选出三个优良品种 从宁夏固原市农科所、甘肃省农科院、崆峒区、静宁、泾川当地推广的糜子品种中引进9个品种,试验筛选出陇糜5号、宁糜14号、陇糜7号三个优良品种供生产上示范推广。其特点:(1)早熟。既适应于海拔1750~2100米的地区春播,也适宜于1250~1500米的地区夏播复种,生育期春播区一般105天,夏播复种区70天左右;(2)高产稳产;(3)抗旱性强,适播期长;(4)适应范围广。特别在遭受春旱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具有抗旱救灾和挽回损失的突出作用。
2.研究出复种糜子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选用播种机,在冬小麦或冬油菜收获后的未耕地上,一次完成播种开沟、种肥深施、耙磨等,不需耕翻、耙旋等作业。免耕直播在冬小麦或冬油菜茬口上播种,省时、省工,不拾根茬,宜耕作,便于播种,产量较传统播法增产21.4%,同时起到倒茬,歇地,方便播种,降低费用的作用,较传统种植成本亩降低80~120元。
3.总结出栽培技术模式与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宁糜14号、陇糜5号和7号,密度8万株/亩,每亩适宜施肥量为氮肥15千克、磷肥40千克、钾肥4千克。同时提出了糜子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及工艺流程,为糜子产品的转化增值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3414”肥料试验,得出复种糜子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0.61千克/亩、11.63千克/亩、6.07千克/亩,最佳产量为56.14千克/亩。
项目期间累计示范推广复种糜子1.1万亩、平均单产104.7千克,较大田增产29.2%,亩产量增加23.7千克,增加总产值78.2万元。新增纯收益69.7万元,亩新增纯收益63.3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3.3元/元,科研投资收益率12.7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30.5元/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012年12月7日通过平凉市科技局鉴定。翌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东部山塬区复种糜子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
由祁双桂、王纯喜、李青梅、姚振红、岳德成、张岩松、王宗胜等参与引进各类复种糜子新品种9个,布置多点田间试验、大区对比和示范,陇糜5号平均亩产204.66千克,较对照增产34.3%,居第一位。宁糜14号平均亩产189.73千克,较对照增产24.63%,居第二位。陇糜7号平均亩产188.83千克,较对照增产24.03%,居第三位。经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以上3个优良新品种供生产上示范推广。
(三)东部山塬区复种糜子新品种播种方式栽培技术试验
1.免耕直播法[10] 应注意以下事项:①要选好免耕播种复种的糜子品种。②适量播种:播种量要根据所选择品种的分蘖能力、成穗率高低而定,一般来讲,采用播种机播种复种糜子,播种量应较常规播种的播种量高10%~15%。每亩播量2~3千克;晚播复种糜子要适当加大播种量。③种肥要选择颗粒状肥料。一般每亩施15~20千克颗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④播前要检验墒情,做到适墒播种。墒情过差影响出苗率,又容易形成弱苗。试验结果较普通种植成本亩降低80~120元,产量较传统方法增产21.4%。
2.复种糜子综合栽培技术试验 试验选用升16(45)正交表进行四因子正交试验,分别由4个品种、4个密度、4个氮肥施用量、4个磷肥施用量、4个钾肥施用量组成复因子试验。结果:宁糜14号和陇糜5号两个品种在平凉市具有巨大增产潜力。宁糜14号种植密度以8万株/亩,亩施氮15千克/亩,磷40千克/亩,钾8千克/亩组合为最佳组合;陇糜5号,密度8万株/亩,亩施氮15千克/亩,磷40千克/亩,钾8千克/亩组合为优组合,钾肥从经济角度考虑,选E1,即钾肥施用量4千克/亩。因此最终确定最佳水平组合为B3A1C3D3E1(2011年)和A1B3C3D3E1(2012年)两个组合。
(四)东部山塬区复种糜子新品种播种期比较试验
2010—2011年实施。2010年前茬作物为冬小麦,2011年前茬作物为冬油菜。两年试验均设5个处理,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2010年处理为7月11日、7月16日、7月21日、7月26日、8月1日,其中以7月11日为对照;2011年处理为6月19日、7月1日、7月13日、7月25日、8月1日,其中以7月13日为对照。2010年与对照比较可知,处理2产量最高,为210千克/亩,比对照增产60.2%,处理4产量最低,为100千克/亩,比对照增产31.1%;2012年处理2产量为210.01千克/亩,比对照增产42.86%,处理5产量最低,为66.67千克/亩,比对照减产80.01%,减产幅度最大。结论:复种糜子播期须提早,播种期越迟产量越低。
(五)肥料试验研究
2010—2011年实施。试验设计采用“3414”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氮、磷、钾三因素、分别为四个水平),14个处理,0水平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即氮、磷、钾分别为8、4.4、4.4,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即过量施肥水平)。
“3414”糜子肥料试验:得出复种糜子理论值为氮、磷、钾的最大施用量分别为8.76千克/亩、0.71千克/亩、6.66千克/亩,最大产量为67.42千克/亩;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0.61千克/亩、11.63千克/亩、6.07千克/亩,最佳产量为56.14千克/亩。
结果:理论施肥量低于实际试验过程中的施肥量,这可能与肥料利用率、土壤供肥量和降雨等因素有关,最佳施肥量中氮和钾的施用量与正常年份下当地近似最佳施肥量接近,但对磷肥的需求不高,这可能与土壤供磷肥量和糜子的自身生长特性有关。
(六)东部山塬区复种糜子示范与推广
近四年累计示范推广1.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