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良品种培育

一、地方优良品种培育

平凉1号(甘麦5号) 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4年选得黑麦与红齐麦的天然杂交结实穗,经多年连续选育而成的冬小麦品种,1962定名平凉1号,1964年全国统一命名甘麦5号,系谱号RW56-3-13-3-2。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85天。幼苗半匍匐,芽鞘紫色,红穗,株型半紧凑,株高80~12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红色、椭圆形,半角质。穗长7~13厘米,小穗排列较稀,有结实小穗13个左右,每穗结实25~35粒,千粒重24~32克。茎秆较粗壮,上部紫色,易倒伏,口易落粒。抗冻性强,抗旱性好,适应性广,高抗条锈病。一般亩产100千克以上,较老品种平均增产70.0%。适宜在东部塬区种植,全区各地均有分布,陕西彬县和固原地区曾引种。东部塬区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为12.5千克,其他地区可适当增加些。及时收获,以防落粒。

平凉21号1959年,刘万成、李民栋、王尉斌、何生华、胡裕国等在庆阳西峰以5616(乌克兰83/钱交麦)F1为母本,(西北612+辛石3)混合授粉杂交选育,1961—1969年在平凉、泾川县选育而成的冬小麦品种。

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穗长方形,长芒红穗,红粒,株高88~133厘米,穗粒数26~32,千粒重34~42克,成熟落黄正常,抗逆性强;抗冻抗旱性强,分蘖成穗率高,高抗条锈病,较抗红穗病和黄矮病;塬区亩产100千克以上,高寒阴湿山区、河谷区121.5~300千克,一般增产11%~68%,高者可达143%。耐瘠性好,适应性广。适宜陇东大部分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西部干旱山区和河谷区,以及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1975—1983年累计示范推广479.22万亩,其中1976年达69.8万亩,共增产粮食0.62亿千克。

1969年通过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并定名。1978年获中国科学大会奖和甘肃省科学大会奖、甘肃省农技推广三等奖。

平凉34号1968—1982年,刘万成、李民栋、糜文珏、王泮龙、张明玉以阿桑/平凉7号/内乡5号/平凉2号/平凉3号/燕红为组合,经多年选育而成了冬小麦品种(原系号817F-1-1-0-1-1)。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85天。幼苗半匍匐,芽鞘绿色,叶片深绿色,株型中等,株高90~130厘米。穗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红色、长圆形,半角质。穗长8~13厘米,小穗排列较密,小穗数16~20个,穗粒数28~34粒,最多可达50粒,千粒重44~51克,最高可达57克。较抗冻、抗旱。茎秆虽高,但较粗且富有弹性,一般不易倒伏。高抗条锈病,较抗黄矮病。亩产量一般为260~320千克,高者可达350千克以上。适宜在平凉地区的东部川区、河谷区南部和高寒阴湿山区的狭谷地及浅山地区种植。1984年平凉地区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要求重施基肥,配合种肥,早施追肥,增施磷肥,以促进早发快发,防止贪青晚熟。适期播种。东部川区、河谷区南部9月下旬播种,高寒阴湿山区峡谷地9月20日左右播种。亩播种量11~15千克。1982年9月22日通过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1984年获平凉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平凉35号1978—1985年,刘万成、席君忠、张明玉、于清贤、鲍国军从“76试4”分离系中选得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原系号80平8。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75天。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株高10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卵圆形,角质。穗长6~7厘米,小穗数13~15个,穗粒数30~35粒,最多达50粒,千粒重35克。抗冻、抗旱力强。对条锈病免疫,感染叶锈病,较抗红、黄矮病。叶片功能期较长,成熟时叶片仍为绿色。亩产量一般为200~300千克。适宜在平凉地区的东部川、塬区、河谷区旱地及高寒阴湿山区种植。要重施基肥,注意氮磷配合。适当晚播。塬区、河谷区北部及高寒阴湿山区9月20日前后播种,东部川区及河谷区南部9月底10月初播种。东部川区及河谷南部亩播量9~11.5千克,塬区、河谷区北部及高寒阴湿山区为11.5千克。

1985年6月15日通过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平凉地区种子协会鉴定。1987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平凉36号1978—1986年,刘万成、席君忠、张明玉、于清贤、鲍国军从平凉21/钱交麦/天选18后代“76试5”品种中选出分离系11个,其中822001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原系号80平13。该品种强冬性,生育期285天。幼苗匍匐,芽鞘绿色,株型松散,株高11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卵圆形。穗长6.5~9.0厘米,小穗数14~16个,穗粒数40粒。成熟期落黄好。较抗倒伏。耐寒、耐旱性强。抗青干,较耐瘠薄。中抗条锈病,对叶、秆锈病免疫,高抗黄矮病。口紧不易落粒。种子休眠期长。1980—1986年平凉地区东部川区种植平均亩产306.2千克,东部塬区平均亩产237.9千克,高寒阴湿山区平均亩产247.4千克,河谷川区平均亩产292.1千克,近山区平均亩产213.4千克。适宜在平凉地区东部塬区、近山区、丘陵沟壑区及东部川区和河谷区旱地、高寒阴湿区浅山地种植。重施基肥,氮磷混合施用。在东部川区、河谷区南部旱地9月25日前后播种,亩播量20万~25万粒;东部塬区及河谷北部旱地、高寒阴湿山区以9月15至20日播种为宜,亩播量27万粒;丘陵沟壑区及近山区九月上旬播种,亩播量30万~35万粒。

1986年1月通过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平凉地区种子协会鉴定,1987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平凉38号1974—1991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刘万成、吴景科、席君忠、张明玉、于清贤、鲍国军、丁志远、任根深、朱治安参与,于1974—1979年从徐州农科所引进的小麦杂交后代71-553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67天。幼苗半匍匐,叶色绿,株型中等。株高100厘米,穗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椭圆形、半角质。穗长8厘米,小穗数平均16个,穗粒数31粒,千粒重38克,容重782克/升,成熟期落黄好。籽粒粗蛋白含量16.6%、赖氨酸含量0.45%,淀粉含量62.49%,灰分1.28%。1981—1990年21例试验,平均亩产为243.12千克、306千克、344.01千克、272.1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2.47%、21.5%、24.94%、14.3%、37.16%。适宜在本区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四川谷旱地,以及宁县、镇原县、甘南和泾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1990年6月10日通过平凉地区公署科技处鉴定、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1991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平凉39号1986—1999年,项目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根深、张明玉、李幸禄、丁志远、刘晶、王亚翠、雒杼、唐光明、者金兰、曹世勤、吴景科、刘万成参与,以72(11)-4为母本,7510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该品种株高81.6~100厘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冻抗旱性突出,落黄性好,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属高杆型。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穗长7.6厘米,结实小穗数16个,穗粒数37。籽粒长椭圆形,千粒重41克。容重783克/升,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6.93%,赖氨酸0.48%,淀粉63.28%,灰分1.67%。籽粒饱满,生育期280天。高抗条锈,较抗白粉病,落黄成熟正常。适宜在陇东大部分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以及宁夏固原等同类地区种植。栽培技术要求重施基肥,提早追肥,增施磷肥,适期早播,防贪青晚热。播期在山塬旱地雨水正常年份9月15至20日,亩播25万~30万粒;在高寒湿山区9月初至中旬播种为宜,亩播30万~35万粒。

在陇东旱地品系鉴定、评比和预备区试中,比对照平凉38号分别增产28.28%、18.78%和30.46%。1994—1997年参加平凉地区山塬地区试验,三年19点(次)平均亩产211.3千克,较对照兰天4号增产7.54%,居第二位。在旱地生产示范中亩产250~350千克,增产32.9%;河谷区南部7年22例平均亩产309.1千克,增产率普遍为10%~15%,1995—2000年累计推广46.8082万亩,获经济效益526.45万元。

1999年通过甘肃省和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平凉40号1986—2000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根深、丁志远、雒杼、李幸禄、唐光明、吴景科、张明玉、王亚翠、刘晶、刘万成、于清贤、李贵喜参与,以德国白粒黑麦和缺37杂交,应用“缺体回交法”培育的小黑麦4D(4R)异代换系82WR(96)-5-4做母本,用抗冻耐旱、落黄性好的鉴355做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图4-2 平凉40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80.7~10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穗长平均7.8厘米,结实小穗数平均16.5个,穗粒数平均44个,粒白椭圆形,千粒重平均37.0克,抗冻抗旱性强,越冬率在85.8%~93.7%之间,生育期280天,高抗条锈病。据省植保所1998年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接种鉴定,对混合菌种、条中29、30、31、Hy-3、Hy-4、Hy-7等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对白粉病和黄矮病田间表现为中抗。白粒角质,容重765~856克/升。甘肃省农科院中心测试室分析,其籽粒蛋白质含量17.76%,赖氨酸含量0.5%,淀粉含量59.07%,均超过了世界著名高蛋白材料阿托拉斯66(蛋白质含量17.1%,赖氨酸含量0.43%),也超过了中国农科院品资所育成的高蛋白高赖氨酸材料79-4189、79-4157、79-5049(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6.7%、17.23%、16.7%,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46%、0.42%、0.48%),高于1999年中国农科院从全国两万多份冬小麦品种资源中选育出蛋白质含量最高的13份品资的平均值(17.39%)。甘肃省科技厅情报所2000年3月查新:“在国内已报道的高蛋白质、赖氨酸的冬小麦品种中,仅有轮综51、52,晋麦28号三个品种超过该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在省内未见冬小麦品种高蛋白质含量达到或超过该品系的文献报道。”同时,经国内贸易部粮油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加工品质分析,平凉40号出粉率71.8%,吸水率61.0%,温面筋含量37.3%,沉降值25.6,45、135分延伸度E分别为165、151毫米,最大拉伸阻力为150,评价值41。面条加工试验表现断条率低、韧性强,口感好,适宜于加工面条。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高稳系数(HSC)为72.9%,属旱作区高产稳产型新品种。

适宜陇东大部分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西部干旱山区,以及宁夏固原地区等类似地区种植。

适宜播种期:东部山塬旱地雨水正常年份9月15至20日,高寒阴湿山东和西部干旱山区9月初至中旬播种为宜。

适宜播量:东部山塬旱地375万~450万粒/公顷,高寒阴湿山区和西部干旱山区450万~525万粒/公顷。

合理施肥:播前每公顷施农家肥7.5万千克,磷酸二铵225千克,尿素187.5千克。早春视苗情提早追施尿素75~112.5千克/公顷,及时干耧湿锄。

旱地鉴定、品比和区试产量5289.0千克/公顷,7552.5千克/公顷和5289.0千克/公顷,较对照平凉38号增产24.22%,37.25%和32.33%。1994—1997年平凉7县(市)19点次平均产量3114.15千克/公顷,较统一对照兰天4号增产2.61%。1995—2000年在平凉7县(市)各类麦区收集产量试验示范结果53例,平均3490.8千克/公顷,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对照)增产9.39%,累计示范面积53322.87公顷。在宁夏泾源县生产试验示范6年6例,累计示范面积3333.33公顷,平均产量2682.0千克/公顷,较对照宁冬3号增产15.66%。项目期累计示范推广90396.2万公顷,科研成果获得经济效益704万元,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2.6129元/元。

2000年6月10日通过平凉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鉴定。2001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平凉41号1986—2002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根深、丁志远、王亚翠、唐光明、刘万成、吴景科、张明玉、李幸禄、雒杼、刘晶、于清贤、刘愈之参与完成,以秦麦4号为母本,7510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图4-3 平凉41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幼苗匍匐,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71.3~100.0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穗长6.0~8.2厘米,结实小穗数平均12.9个,穗粒数30.1~43.2个,粒白椭圆形,千粒重平均41.8克,抗冻抗旱性强,越冬率98.1%,生育期280天,高抗条锈病。据甘肃省植保所从1996—1999年连续4年成株期条锈病分小种鉴定,对条中25、27、28、29、30、31及混合菌种均表现免疫,对Hy-3为1-2/25/10(1998年)和2-3/10/20(1999年)、水2为2-3/10/10(1999年),水14为3/5/10(1999年),兼抗白粉病和较抗干热风。白粒角质,容重789.0克/升。甘肃省农科院中心测试室分析,其籽粒蛋白质含量14.18%~14.57%,赖氨酸含量0.44%~0.47%,湿面筋含量31%,淀粉含量64.2%,分蘖成穗率高,属旱作区高产稳产型新品种。

适宜陇东大部分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以及宁夏固原和陕西陇县等类似地区种植。

适宜播种期:东部山塬旱地雨水正常年份9月15至20日,高寒阴湿山东和丘陵干旱山区9月初至中旬播种为宜。

适宜播量:东部山塬旱地375~450万粒/公顷,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450~525万粒/公顷。

合理施肥:播种前每公顷施农家肥7.5万千克,磷酸二铵225千克,尿素187.5千克。早春视苗情提早追施尿素75~112.5千克/公顷,及时干耧湿锄并及时防虫治病。

旱地鉴定、评比和区试产量453.2千克、324.0千克和218.9千克,较对照平凉38号增产43.9%、16.5%和9.4%。1994—1997年平凉7县(市)18点次山塬组区试,平均亩产241.91千克,较对照兰天4号增产6.7%。1995—2002年累计生产示范23838.42米2;2001—2003年在平凉地区和宁夏泾源县累计生产示范126.99万亩,科研成果获经济效益2617万元,亩均纯收益29.44元。

2002年6月20日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6月20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2004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平凉42号1992—2004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属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的部分内容。任根深、潘俊峰、丁志远、王亚翠、唐光明、刘晶、于清贤、刘愈之、李兴茂、张国宏、赵晖、孙海涛、马守才参与完成。利用矮败基因源为基础亲本和育种工具,以“三抗一丰一优”为育种目标,按“一稳二攻三提高”的技术路线,1992年选配杂交组合Tal长武131//[平凉38号/82(51)]F3,通过异地鉴定,联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冬小麦新品种。

图4-4 平凉42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平均77.5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穗长7.2厘米,小穗数14.6个,穗粒数34个,白粒硬质,长圆形,千粒重38.9克,容重775.4克/升。抗倒伏性强,成熟落黄正常,不早衰不青干,生育期平均275天。抗逆性强,稳产性好,越冬率平均为92.32%;平凉42号与地点互作变异系数13.9899,小于对照兰天4号(15.9723),综合性稳产系数(C.S.C)为14.8719,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广泛的适应能力。抗旱系数为0.83,据连续三年测试水分利用率平均为10.7千克/(毫米·公顷),丰产稳产性与抗旱节水性结合较佳;综合抗病性好,耐锈性强。据1999—2002年田间条锈病测定,条锈菌反应型0~3,病情指数0%~43.12%,均较对照兰天4号低,其千粒重损失率为6.36%~16.14%,相对千粒重损失率为31.88%~72.08%,产量损失率1.48%~63.62%,相对产量损失率为7.6%~102.61%,属高度耐锈品种。较抗黄矮病和白粉病,综合抗(耐)病性好;籽粒商品性好,品质优良。经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等单位分析,籽粒粗蛋白含量13.03%~15.19%,赖氨酸含量0.46%~0.48%,湿面筋含量25.6%~28.5%,沉降值50.8毫升,淀粉66.29%,脂肪1.28%,品质优良。通过SDS-PAGE法分析,在GluA1、GluB1和GluD1基因位点上具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中的1、7+8和2+12亚基。

适种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宜在陇东黄土高原旱地、河谷川台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以及宁夏固原等类似地区种植。旱肥地抢墒9月15至20日、川台地适墒9月20至25日播种,播量187.5~225.0千克/公顷。按照稳氮、增磷、补施微量元素的原则,依土壤状况配方平衡施肥。每公顷施农家肥7500千克,尿素187.5千克,磷酸二铵225.0千克,旱地采用“三肥垫底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实施全程保健栽培,冬季抓稳,春季抓早,中后期抓“三喷”,防病虫、护茎叶、养根系,主攻穗粒重。

旱地鉴定、品比试验,小区折合产量6044.25千克/公顷、4083.45千克/公顷,较对照兰天4号增产25.1%、10.8%。1999—2002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27点次平均试验产量3321.45千克/公顷,较统一对照兰天4号增产9.8%,总评产量居11个参试品种(系)第2位。在生产上累计示范推广217.40万亩,增产粮食7204.64万千克,获经济效益16181.3万元。

2004年12月16日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2006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平凉43号1992—2006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属甘肃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子项目。任根深、王亚翠、刘愈之、唐光明、丁志远、刘晶、于清贤、赵晖、张生英、干志峰参与完成。选用长武131为母本,以82(51)-9-5-3-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图4-5 平凉43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平均78.18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穗长平均8.0厘米,小穗数平均15个,穗粒数41个,白粒,角质,椭圆形,富有光泽,千粒重平均36.01克,容重781.0克/升,成穗数平均36.24万株/亩,抗冻耐旱性好,越冬率平均为93.12%,抗旱性2~3级,成熟落黄正常,不早衰,生育期平均280天。综合抗病性好,耐锈性强。1998—2003年连续五年田间条锈病测定,条锈菌反应型0~3,病性指数0~31.5%。据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2001、2002年连续两年分小种人工接种鉴定,苗期轻感混合菌,成株期对条中29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3表现免疫中抗,轻感条中31号和混合菌。籽粒商品性好,品质优良。据省农科院测试中心2003年分析,籽粒粗蛋白含量15.76%,赖氨酸含量0.47%,湿面筋含量29.3%,沉降值55,营养品质优良。通过SDS-PAGE法分析,在GIuA、GIuB1和GIuD1基因位点上具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中的1,7+8和2+12亚基。

适宜在陇东旱肥地、川水(台)地种植;是陇东旱肥地和川水地,以及地膜小麦种植的理想换代新品种。

适期精量播种:陇东旱肥地抢墒9月15至20日播种,川水地适墒或提前浇水于9月20至25日播种,每亩播12.5~15.0千克,地膜覆盖每亩播10.0~12.5千克为宜。

播种、施肥及灌水方式:旱肥地采用沟播或膜侧种植,川水地畦播。按照稳氮、增磷、补施微量元素的原则,依土壤状况配方平衡施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尿素12.5千克,磷酸二铵15.0千克,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视墒情灌好冬前、拔节、灌浆期三水,冬前最好于十一月中下旬。

防虫治病,实施全程保健栽培:播前应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处理,要注重孕穗至灌浆期的“三喷”,以防病虫、护茎叶、养根系,主攻穗粒重。

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产量表现:川水地冬小麦品系鉴定、品比试验中,小区折合产量6400千克/公顷,4440.0千克/公顷,较对照兰天6号增产29.9%,4.96%。2000—2003年度三年九点次区试资料汇总,平均试验产量为5540.85千克/公顷,较统一对照陇原936平均增产7.29%,位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

2006年6月19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2008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平凉44号1994—2006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属甘肃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子项目。任根深、丁志远、王亚翠、刘晶、于清贤、赵晖、唐光明、刘愈之、孙海涛、杜灵福参与完成。选用从陕西长武县引进的85加1-3为母本,自育的平凉4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图4-6 平凉44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75.9~91.2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穗长平均7.5厘米,小穗数平均13.6个,白粒硬质,籽粒椭圆形,千粒重48.8克,容重786.1克/升,最高总茎数64.63万株/亩,成穗数22.91万株/亩,有效分蘖率41.01%,越冬率91.3%。,经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籽粒粗蛋白含量109.2克/千克,赖氨酸含量3.1克/千克,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180.7克/千克,粗淀粉含量68.1克/千克,商品性较好,成熟落黄正常,生育期278.7天。平均越冬率91.3%,抗冻性1~3级,抗旱性1~3级,抗冻抗旱性好。丰产稳产性好,高抗条锈病:据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年成株期条锈菌分小种鉴定,对条中29、条中31、水4、水7、条中32均表现免疫,对水14为2-3/10/20、混合菌为0;-2/10/10。耐瘠性好,适应性广。

适宜在陇东广大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以及陕西陇县、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①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雨后耙耱,精细整地,播前亩应施农家肥5000千克,尿素7.5千克,磷酸二胺15千克,返青时亩追施氮肥7.5千克,灌浆初期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②适期适量播种。陇东地区旱地抢墒9月中下旬播种,亩播12.5~15.0千克为宜,山塬旱地最好采用沟播种植方式。③返青期适时适墒镇压,中耕锄草,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促控结合,及时防虫治病。④成熟时口较松,应及时收获。

旱地品系鉴定试验,小区折合产量366.7千克/亩,较对照兰天4号增产0.5%。2000—2001年度参加平凉市、甘肃省农科院镇原上梢点、庆阳市和定西市的省联合攻关选育圃鉴定试验,四点平均产量为412.15千克/亩,平均增产31.5%。1999—2002年旱地品比试验,平均产量为269.17千克/亩,平均增产40.1%。2002—2004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13点(次)试验中9点增产,增产点次占总试点的70%,(增产的9个点次增幅为1.71%~33.6%,平均产量314.5千克/亩。减产4个点次的减幅为6.1%~15.58%),试验13个点(次)平均产量为286.93千克/亩,较统一对照西峰20号增产8.17%,总体产量位居12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

2006年6月19日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及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平凉45号1987—2010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根深、于清贤、王亚翠、曹斌、刘众、丁志远、续创业、赵智慧、刘晶、杨丽苹、王英、王桂英、崔靖、郑琪参与完成。选用[82RB(62)/庆82]F1//84W(21)为组合进行有性杂交培育而成(原系号陇麦977)。

图4-7 平凉45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生育期280天。幼苗匍匐,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87.0~92.3厘米,穗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卵圆形,半角质。穗长7.4厘米,小穗数平均14.8个,穗粒数48粒,千粒重41.3克,容重768.5克/升,越冬率93.75%;抗青干1~3级。2009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检验(干基)测试,籽粒含粗蛋白146.7克/千克,赖氨酸5.48克/千克,湿面筋含量303.1克/千克,淀粉值28.5毫升,灰分13.2克/千克,营养品质优良。据2005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的成株期条锈菌分小种鉴定,对条锈菌近免疫至高抗水平,总体抗性表现良好。高抗白粉病,抗冻抗旱性好,耐贫瘠适应性好;茎叶功能期长,成熟灌浆转色快,成熟期落黄好。

2003—2005年参加平凉市山塬组冬小麦区试,两年10点(次)区试资料汇总,平凉45号平均试验产量为329.5千克/亩,较统一对照兰天10号增产16.0%。2004—2006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平凉各试点区试平均产量为280.06千克/亩,较统一对照西峰20增产5.72%。适宜在平凉市广大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以及庆阳、陕西陇县和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雨后耙耱,精细整地。播前施农家肥75000千克/公顷,尿素112.5千克/公顷,磷酸二铵225.0千克/公顷。灌浆初期喷施1~2克/千克的磷酸二氢钾。山塬旱地采用“三肥垫底一炮轰”的一次性施肥技术。陇东山塬旱地9月中下旬抢墒适期早播,播种量以202.5~225.0千克/公顷为宜,最好采用沟播方式,以达到旱年增产,多雨年份防倒伏之目的。

2009年12月26日经甘肃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0年3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获甘肃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西平1号2002—2016年任根深、谢惠民、刘众、郑琪、丁志远、刘愈之、王亚翠、续创业、王伟、杨柳娜参与完成。以西农1043(Y8402-10/长武131)//Y93120(京农79-13/P60-412)为杂交组合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图4-8 西平1号小麦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76~285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89~95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长圆形,角质。穗长7.4厘米,小穗数平均14.8个,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3.2克,容重780~800克/升,成熟期落黄好。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和国家冬小麦品种区试品质检验(干基),硬度指数66.2,籽粒粗蛋白含量117.9~152.2克/千克,赖氨酸含3.77克/千克,湿面筋含量233~371克/千克(14%水分基),沉淀值36毫升(14%水分基),灰分15.0克/千克,容重780~800克/升,稳定时间2.2分。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3—2014年连续2年在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苗期和成株期条锈菌分小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为3/10/100。成株期对水4、贵22-14、贵22-22和条中32均表现免疫;对条中33为3/10/70、对混合菌表现为3/10/10,具有慢条锈特性。

2011—2013年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934.1千克/公顷,比统一对照品种增产9.31%;2013—2014年度陇东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233.5千克/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12.8%。适宜在平凉市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种植。在宁夏固原及陕西长武、陇县等类似地区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前茬收获后应及时深耕灭茬,雨后耙耱,精细整地。播前施农家肥75000千克/公顷,尿素112.5千克/公顷,磷酸二铵225千克/公顷。灌浆初期喷施1~2克/千克的磷酸二氢钾。氮磷配合,施足底肥,春季一般不宜追肥。山塬旱地采用“三肥垫底一炮轰”进行一次性施肥。陇东旱地抢墒9月中下旬适期早播,播种量202.5~225千克/公顷,山塬旱地采用沟播种植方式,以达到旱年集雨保墒增产的目的。

2015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肃省科技厅成果登记。

普冰151 1999—2017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和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合作,以长武134为母本,Q8879-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68天。幼苗半匍匐,叶色灰绿,株型紧凑。株高80~85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长圆形,角质。穗长7.6厘米,小穗数平均16个,穗粒数37.2粒,千粒重48.1克,容重794克/升,成熟期落黄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蛋白质14.36%,湿面筋(14%湿基)31.4%,稳定时间3分。抗条锈性经人工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感病,成株期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和贵22-9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水4、贵22-14及混合菌表现感病,但相应严重度在20%以下,田间表现高抗条锈病。

图4-9 普冰151号小麦

2013—2015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330.8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10.7%;201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4.06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8.98%。适宜在陕西省渭北旱塬和关中旱肥地种植,尤其以关中、渭北旱原中西部和甘肃东部水旱地均为最佳种植地区,适宜地膜小麦种植。

陇东旱地抢墒9月下旬适期晚播,亩播12.5~15.0千克;地膜种植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亩播10~13千克。播前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尿素7.5千克,磷酸二胺15千克,旱肥地采用“三肥垫底一炮轰”施肥技术。

2016—2017年分别通过甘肃省和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年甘肃省科技厅成果登记(2016Y0450)。

陇麦079 2001—2019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根深、王亚翠、丁志远、刘众、刘愈之、郑琪、续创业参与完成。选用鲁麦1号为母本,TW98-829-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根据陇东旱地小麦育种目标,经连续十九年“寒、旱、多病”自然考验和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

图4-10 陇麦079号小麦

该品种冬性,生育期268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株型中等。株高95.8厘米,穗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色、椭圆形,半角质。穗长6.5厘米,小穗数平均16个,穗粒数37.2粒,千粒重40.8克,容重785克/升,成熟期落黄好。2014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检验,籽粒粗蛋白含量121.7克/千克(干基)、赖氨酸含量4.07克/千克(干基)、湿面筋含量202.4克/千克(14%水分基),沉淀值27.1毫升(14%水分基),灰分13.6克/千克,水分11.1%。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3—2014年连续2年在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条锈菌分小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水4、贵22-14、贵22-9、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均表现免疫;对混合菌中度感染。田间表现高抗条锈病。

适宜在陇东广大山塬旱地、丘陵干旱山区和阴湿山区,以及陕西长武、陇县,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技术要点:前茬收获后应及时深耕灭茬,雨后耙耱,精细整地。播前施农家肥75000.0千克/公顷、尿素112.5千克/公顷、磷酸二铵225.0千克/公顷。陇东旱地9月中下旬适期抢墒早播,播量202.5~225.0千克/公顷,山塬旱地采用沟播种植。早春视苗情、春旱状况追施尿素75.0千克/公顷,促进分蘖成穗。灌浆期搞好“一喷三防”。中耕锄草,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促控结合,及时防虫治病。

2013—2015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区冬小麦区试和生产试验,2年8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990.42克/公顷,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平均增产8.68%。2014—2015年度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点、陇东学院温泉试验点、平凉市农科院高平试验点、庆城种子管理站试验点和灵台县种子公司什字试验点生产试验中,五点均增产,平均折合产量为4954.35千克/公顷,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6.57%。项目期间在平凉、庆阳和宁夏固原等地区示范推广217.4多亩,增产粮食7204.64万公千克,获经济效益16181.3万元。

2016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成果登记、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陇紫麦2号2001—2018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根深、黎哲、王亚翠、丁志远、刘众、刘逾之、郑琪、刘锁杰、续创业、刘建龙、庄少龙参与完成。选用漯珍1号为母本,平凉4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系号陇黑麦838)。

图4-11 陇紫麦2号小麦

该品种强冬性,生育期273天。幼苗半匍匐,叶绿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86.8~104.6厘米,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紫色,籽粒黑紫色、椭圆形,半角质。穗长7.5厘米,小穗数平均16.4个,穗粒数34.7粒,千粒重37.7克,容重747.3克/升,成熟期落黄好。2017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干基),籽粒粗蛋白含量140.3克/千克,赖氨酸含量0.42毫克/千克,湿面筋含量(14%湿基)32.1%,沉淀指数(14%湿基)24.2毫升,容重747.3克/升。吸水量(14%湿基)61.0升/100克,形成时间2.4分,稳定时间3分。拉伸面积12厘米2,延伸性(135分)145毫米,最大拉伸组力59EU。17种氨基酸总量140.1克/千克。含铁(Fe)46.1毫克/千克、锌(Zn)24.6毫克/千克、钙(Ca)631毫克/千克。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4—2015年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条锈菌分小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对条中32号、中4-1、G22-9、G22-14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条中33号为3/10/20,贵农其他菌系为3/10/50。田间表现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和白粉病。

2014—2016年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304.80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减产1.2%,2016—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0.6千克,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6.97%。适宜在陇东山塬旱地、丘陵干旱山区和阴湿山区,以及陕西长武陇县、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陇东旱地抢墒9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13.5~15.0千克,山塬旱地沟播种植。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尿素8.5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氧化钾5.0千克,硫酸锌5.0千克,硼砂1.0千克,灌浆期搞好“一喷三防”。

2018年经甘肃省科技厅成果登记、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抗寒耐旱类型蓝单体及其缺体小麦转育研究。1989—1991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属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吴景科、刘万成、任根深、雒杼、丁志远、李辛禄、鲍国军、王玉美、张明玉、唐光明、刘金瑞利用李振声研究员创制的具有明显遗传标记性状的蓝单体小麦1B、4D作为中心亲本,与当地抗寒耐旱的平凉21号、庆丰1号等55个品种(系)配制杂交、回交组合232个,根据抗性表现、形态特征、粒色比例与细胞学鉴定,转育出适宜陇东寒旱生态型、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抗寒耐旱类型1B、4D蓝单体小麦20个。通过新转育蓝单体小麦大群体自交分离后代,采用形态观察和细胞学镜检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20个寒旱生态型自花结实的1B、4D缺体小麦。首次总结建立了蓝单体小麦快速转育程序,并已应用于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中,已取得初步成效,获得了一批优异杂种后代材料。该研究成果为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对冬小麦遗传研究和基因定位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991年6月6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1992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冬小麦抗黄矮病兼抗条锈病染色体工程育种。1989—1994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吴景科、任根深、雒杼、丁志远、张明玉、李辛禄、刘万成、鲍国军参与完成。利用具有目标抗病基因的小麦近缘植物或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中4、中5、忻4079、忻79104、龙麦10号、82WR(96)等抗病种质,综合应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杂交选育出遗传稳定、抗耐黄矮病、兼抗条锈病,综合性状较好的冬小麦新品系28个,其中有15个参加品系鉴定,9个进入品比试验,4个升入区域试验及预备区试。特别是88平3和90平7对黄矮病表现出较强的抗耐性,对条锈病免疫,填补了甘肃省冬小麦品种(系)抗耐黄矮病,兼抗条锈病的空白。①运用缺体回交法选育出抗耐黄矮病,兼抗条锈病小黑麦异代换系88平3等3个品系,其中88平3经细胞学镜检染色体构型“20+2”,证明88平3为4D/4R小黑麦异代换系。②选育出抗耐黄矮病、兼抗条锈病小麦与长穗偃麦草异易位系90平7等8个品系,其中90平7经细胞学镜检染色体配对,发现具有典型的交替式四体环,证明90平7为长穗偃麦草与小麦染色体异易位系。该品系产量稳定并较高,品质优良,熟相好,1994年示范200亩。③利用PH隐性突变体育成抗黄矮病、兼抗条锈病小偃麦异易位系89BWE(01)-5-2-2等两个品系。④利用小黑麦4D/4R、1R/1B异代换系82WR(96)系统,山前麦与农艺性状好的亲本杂交,选育出抗耐黄矮病、兼抗条锈病的87TWR(59)-19-5等15个品系。

1994年5月29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1995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冬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1转育及其利用研究。1992—1997年,由平凉地区行署科技处下达,任根深、雒杼、丁志远、李辛禄、张明玉、王亚翠、吴景科、唐光明参与完成。用显性雄性核不育材料“矮败”和MS.Y90444分离出来的不育株为母本,选用适宜陇东各生态区种植的抗冻耐旱、抗病、矮秆大穗、丰产优质和配合力高的长武131等30个轮回亲本,应用定向连续回交法进行核不育基因转育,先后配置杂交组合304个,选育种植核不育杂种材料共计611份(次),经六年研究取得以下成果:①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资源与当地优良冬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经六年六代定向回交转育出遗传稳定、背景各异,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20份,为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亲本材料。②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株与4D-4E蓝粒性状的小麦杂交、回交,并用伽马r射线进行辐射处理选择出具有蓝标记性状的核不育分离材料109个,具有蓝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或全不育株系5个。为核不育理论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③选育出优良可育株257个,遗传稳定的高代材料36个,据1996年对TW95-484等优良品系的试验示范,产量可达4685~6285千克/公顷,平均增产7.25%~43.9%。④建立了冬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1)快速高效转育程序,选育出具有8倍体小偃麦特征特性的显性核不育株系4个,丰富了小麦种质资源,拓展了小麦远缘杂交的特异种属基因库。应用转育成的核不育冬小麦,根据本区生态条件和育种目标,首次在陇东组建出水、旱两大轮综群体,10个亚组群,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利用Ta1基因配制各类杂交组合115个,拥有杂种材料500多份,发挥了生物技术在小麦轮回选择育种中的作用,形成了高效、快速的小麦多基因聚合育种新技术。

1997年5月28日通过平凉地区行署科技处鉴定。1998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冬小麦轮回选择育种。1995—1999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甘肃省农科院委托,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任根深、张明玉、丁志远、李辛禄、安文芝、王亚翠、雒杼、唐光明、刘晶、李贵喜参与实施完成。

主要成果:①根据陇东自然条件和对育种目标的要求,经六年六代连续定向回交转育,有选择的转育出遗传稳定、背景各异的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20个。②应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1,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首次在陇东地区创建出水、旱两大轮综群体,10个亚组群,依据育种目标进行轮回选择育种。经过几轮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在抗冻耐旱的基础上,群体内植株平均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轮选效果显著。③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中心亲本,开展多途径综合杂交育种,选育出96平9、TW97-1863、TW97-1950等遗传稳定的冬小麦新品系33个。④1996年用多抗源与Ta1基因测验杂交,混合组建了抗条锈、抗黄矮和抗白粉病的初级抗病基因库,以抗病性为主要指标,经过三轮定向选择重组,淘汰感病植株,各类抗病株频数逐步提高,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创新了一批具有利用价值的育种材料。⑤对冬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了简便有效的混合轮回选择和半姊妹轮回选择程序。冬小麦轮回选择与染色体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9年6月16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2000年获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质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研究。2004—2007年,由甘肃省农牧厅下达,属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任根深、丁志远、于清贤、王亚翠、刘晶、赵晖、曹斌、杨丽萍、王长贵、李贵喜、雷存禄、孙海涛、郭柏勤、干志峰参与实施完成。

主要成果:小麦染色体遗传育种可有计划、有目的、按遗传设计进行染色体“加、减、换、易”,将异源有益基因快速导入普通小麦,以达到定向改变遗传特性、创造新类型和选育新品种之目的。①征集种质资源352份,种植926个(次),制杂交组合343个;创建了陇东小麦种质资源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筛选出抗病种质材料22份;抗寒抗旱性材料84份;综合性状优良的资源材料89份;征集和筛选出特异种质资源材料55份,为进一步搞好小麦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转育出适宜陇东寒旱生态型的1B、4D蓝单体和自花结实缺体小麦各20个。转育出遗传背景各异,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20份,组建了水、旱两大轮综群体,10个亚族组群。创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高效快速的冬小麦多基因聚合育种新技术。③育成含外源有益基因的98水鉴-1和陇麦977等6个符合目标要求的冬小麦新品种(系)。98水鉴-1和陇麦977参加平凉市冬小麦水地和山塬区试。较统一对照分别增产13.63%、16.0%,均位居各参试品种(系)之首。其中,98水鉴-1籽粒粗蛋白含量15.28%,赖氨酸含量0.5%,湿面筋含量25.5%,沉降值15.8,千粒重45.2克,容重795克/升,营养品质优良。④通过多种途径,拥有F2代以上杂种后代材料共406个组合1891个选系。选出供水、旱地鉴定和品比的稳定新品系108个和71个(次)。参加省(市)区试的优良品系10个(次)。⑤构建了冬小麦良种繁育体系、产业链和开发框架。提出陇东旱塬优质冬小麦配套栽培技术。撰写科技论文30多篇。⑥建立“三圃田”0.53公顷,原原种5.33公顷,原种扩繁田64.0公顷,一级良种田613.33公顷。生产原原种、原种和一级良种共682.2万公千克。产生20785.03万元的经济效益。利用已转育出的寒旱生态型MS2-Rht10基因源与抗病、抗旱、抗寒等外源有益基因选育出的适宜陇东环境、遗传背景各异的育种材料,构建的陇东地区冬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产业链和开发框架,经查寻和鉴定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2007年8月31日通过甘肃省农牧厅、科技厅鉴定。2008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陇东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研究。2000—2003年,由甘肃省科技厅下达,属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王宗胜、任根深、李广学、杜学武、鲍国军、丁志远、何志兰、王亚翠、孙志强、唐光明、何志成、石晓英、于清贤、刘晶、张建发参与完成。

主要成果:①征集和种植各类种质资源3651份(次),配制多样化杂交组合1316个;选育优良组合425个,占配制组合的32.2%;从各世代选择出优良单株(系)或各种亲源选系共计3912个,选育出稳定的可供观察鉴定的新品系191个。②成功选育出符合目标要求,并经省(市)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测试鉴定的新品种(系)7个,其中一个已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种植面积已达39530公顷。育成的7个新品种(系)不但具有抗病性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性,而且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好,抗病性突出。③选育出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参加观察鉴定的材料1098个(次),保留提升122个较好的材料,占参试材料的11.1%,品系比较试验共参试222个(次),较对照增产的98个,占参试品系的44.1%,增产幅度0.4%~85.0%;推荐参加国家、省、市区试的优良新品系36个。④项目期间发表科技论文19篇,育成品种(系)累计应用面积667748.83公顷、获经济效益1158.1855万元,科研投资均收益率为2.32~14.6元/元。

2003年12月30日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

高产优质多抗冬小麦平凉42号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研究。属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部“星火计划”项目、甘肃省“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由任根深、王亚翠、于清贤、姚立鹏、丁志远、曹斌、刘众、续创业、赵智慧、张忠学、王玲洁、刘晶、王英、王桂英参与实施完成。

主要成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地区优势,对本区冬小麦生产的现状、潜力、存在问题、发展规划等做出全面系统地研究;建立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小麦生产区划及品质指标;通过征集品种资源和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提出陇东地区冬小麦良种更新换代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冬小麦平凉42号原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冬小麦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产业开发。①首次较系统的开展了对陇东发展优质冬小麦产业优势、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以及主要病虫害调查研究。②从国内外征集到种质资源397份材料,经观察鉴定,综合评选出适宜陇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系)11个,为品种更新换代和产业开发提供科技保障。③组装推广应用的9项冬小麦配套栽培技术,本项目在单项技术上的突破及综合配套技术上的组装,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甘肃小麦产业的开发创造和总结了新的经验,促进了冬麦产业的发展。④研究制订的优质专用小麦粉品质标准,陇东优质冬麦种植区划和冬小麦平凉42号生产规范标准,满足了陇东冬小麦生产的需求。⑤构建了冬小麦良种繁育体系、产业链和开发框架,形成了平凉42号良种繁育产业开发体系,使科研成果通过市场运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完成了平凉42号系列关键配套技术的研究;首次对陇东优质冬麦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⑥建立平凉42号三圃田200亩、原原种繁殖田1200亩,原种繁殖田7500亩,一、二级良种生产田19万亩。累计生产原原种30万千克,原种225万千克,一、二级良种5700万千克,直接经济效益5955万元,在陇东及周边类似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428.9万亩,增产粮食13987.73万千克,获经济效益25314.23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技术创新点:开展了冬小麦种质资源的征集筛选及利用研究工作。2006年以来,结合育种工作对从我国5省(市)12个科研院所、25个育种单位征集到的397份材料,进行了抗逆性、丰产性、适应性、株型、穗部性状等20个项目地详细记载考种,检测数据达7340个,为科学选配组合和新品种引进提供了有效依据,4年共配制各类杂交组合452个,引进筛选出可直接利用的新品种系23个,以陇原、陇鉴、陇麦、陇育、长武系列等优质新品种为主。为进一步客观、科学评价新育成和引进冬小麦品种(系)的丰产性、适应性及利用价值,筛选出适宜本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示范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2003—2006年又进行了平凉市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综合考评后,结果表明,平凉42、43、44号,陇麦977、陇原031、992,陇鉴386,长旱58,99(3)9,95-3,Q104-3等新品种(系)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及商品性等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平均产量4836.8千克/公顷,比对照平均增产11.2%,可在陇东旱塬试验示范区、辐射区示范推广;对各种原种繁殖方法的原理、程序做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后。根据多年种子繁育实践,创建了平凉42号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平凉42号通过促控结合、稀播繁殖,减少了用种量,提高了原种繁殖系数,符合良种繁育的发展方向和小麦生产现实,为实现小麦原种生产高产高效、低成本,快速有效,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平凉42号在不同的氮肥、磷肥及密度的条件下,利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得出处理在N(20.965千克/0.067公顷)、P2O5(18.23千克/0.067公顷)、D(37.346万粒/0.067公顷)下,产量最高,为373.5千克/0.067公顷,提出冬小麦新品种平凉42号最佳栽培技术指标的建议方案,以指导陇东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的模式化、数量化和规范化。

2009年12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验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产抗病冬小麦品系陇麦898选育研究。由甘肃省农牧厅下达,属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二期攻关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NSW-2008-18)的部分内容。1996—2013年,任根深、王亚翠、丁志远、刘众、续创业、郑琪、刘晶、于清贤、杨小娟、杨波、路广平参与实施完成。

主要成果:冬小麦新品系陇麦898是按照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路线,应用“缺体回交法”,依据外源抗病基因标记性状,培育出小偃麦7A(7E)异代换系材料,通过与含Tal基因的小麦材料(Tal长武131×[(7AN×多年生1号)×7AN])广泛重组,获得的后代优异材料为母本,用抗冻耐旱、抗病广适、高产优质的兰天1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系。其品种特性如下:①抗冻抗旱性好、耐瘠性强。经多年多点抗寒抗旱性鉴定,陇麦898越冬率89.6%~98.5%,平均越冬率93.75%,与对照西峰20号相当,抗冻性1-3级,可在陇东安全越冬。抗旱性1-3级,抗冻抗旱性好。特别是在旱后水分补偿效应较为明显,在山塬旱地种植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耐瘠性;②丰产稳产性好。据4年21点(次)区试资料分析,陇麦898平均276.5千克/亩,平均增产9.66%。构成产量三要素较为协调,群体结构自身调节能力强,千粒重居各参试材料首位,表现大穗大粒,穗粒数和穗粒重在参试材料中均居前列,丰产稳产性好;③高抗条锈病。据省农科院植保所2008年成株期条锈菌分小种鉴定,对HY810/203/,条中32为0、条中33为0、水4为0、水7为0、混合菌为0。可见该品系对目前绝大多条锈菌免疫,总体对条锈菌抗性表现良好,田间表现高抗条锈病;④适应性广。该品系区试结果增产点(次)占总参试点(次)的60%~100%,表明在平凉市的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均宜种植,以及宁夏的固原及陕西长武、陇县等类似地区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011年12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验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13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与或协作完成国家级小麦育种项目(详见表4-1)

表4-1 协作参与完成国家级小麦项目表录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