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山药”新品种选育

一、“平凉山药”新品种选育

品种来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由周锁奎、李喜娥、李广学、刘海宏、张亚星实施平凉市农科所自列项目,从平凉山药地方品种的变异单株中系统选育成山药新品种平凉山药,2011年3月通过甘肃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图7-8 平凉山药

图7-9 平凉山药块茎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在泾川县、崆峒区、崇信县、灵台县、庄浪县5县区进行了多点试验,参试品种系5个。平凉山药两年10点次平均产量2335.6千克/亩,较统一对照地方山药品种增产30.1%,两年10点次均表现为极显著增产。总体产量居第一位。综合认为:平凉山药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合在平凉各县区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约200天;地上茎草质蔓型,长约4米,粗0.4厘米左右,深褐色;叶近心脏形,深绿角质,多对生。蒴果,有种子1~3粒。叶腋着生气生块茎120~450粒,称零余子,灰色,单粒重0.1~2.5克。薯块长棒形,两头稍细,长0.6~1米。上部细、干硬,长20~30厘米,横径约1厘米,俗称龙头,用作播种材料。薯块下部肉质,40~70厘米,横径4~6厘米,单重400~600克,表皮褐色。薯块肉质白色,有黏液。根褐色,分须根和毛根。全生育期约200天。

抗病性2010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平凉山药炭疽病病叶率为19.8%,发病指数8.2,对照地方品种病叶率为40.4%,发病指数为18.4;平凉山药褐斑病病叶率为21.5%,发病指数9.3,对照平均病叶率为46.4%,发病指数为25.8。平凉山药对抗炭疽病和褐斑病均表现抗病(地方品种抗病性级别为中抗)。

品质2010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测试中心测定:平凉山药薯块含粗蛋白28.6克/千克,可溶性总糖74.8克/千克,还原糖27.2克/千克,维生素C76.5毫克/千克,水分69.8%。

栽培技术要点 前茬切忌选用薯类作物。选择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轻壤土,忌盐碱和黏土地。春分至清明播种,采用垄作。零余子单重1克以上者,每垄播两行,株距3厘米。单重小于1克的每垄种三行。龙头、种薯或薯块,播种株距24~30厘米,每亩4500株左右。零余子播种密度每亩8万~12万株。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绑蔓,对一株抽生几条主茎者,要及早去弱选强留一主茎,并把其底部60厘米以下的分枝及叶片全部抹光。苗期一般不灌水,只有在特别干旱时才灌水,入伏后每伏必须灌一水,降雨多的年份可少灌一水。立秋后遇旱就灌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每亩追施尿素14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并随即灌水。采收前30天不得使用氮肥。

适宜种植区域平凉市海拔1500米以下的东部川灌区及类似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