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否健康,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努力挣脱命运的安排,但前行的路途中常受未知的命运牵制。健康的人每每相似,不健康的人各有各的苦情。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情熟视无睹,正如对待健康。当我们觉得自己很健康时,常常忽视自己的身体。有些健康问题常使人警觉,令人烦恼不已。作者曾一度失去过健康,每当癌症引起的肉体的痛苦、内心的煎熬袭来时,人便倍感惶恐,当那种不可名状的疼痛无休止地发生时,仿佛人生跌入深渊,不能自拔;然而之后每每打起精神,凝神静气,内心又重生希望,相信假以时日,精心调养,可重获健康。在一个人的身体中,健康和非健康经常此消彼长,似乎成了常态,除了为数不多的变故之外,我们的确记不起自己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坎坷,也记不起自己走到今天的过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人虽然可能出现健康问题,甚至面临失去生命的境况,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一定会怀着想要健康的心态,努力让生活充满生机。
这是一本思考健康以及健康问题的小册子,是我们健康研究系列工作的一部分,主体部分是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思考过的问题,此外也包括与学生讨论时对他们的一些回应。乍看起来,其中有些内容似乎离健康以及健康问题的探讨稍远一些,但仔细推敲之后发现那些内容对于理解健康以及健康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项初步尝试,本书力求论证我们提出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提出理解健康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思考过程。所以,本书安排了人体机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的一些内容,是基于健康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提出的促进健康的一些方法,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关于健康的研究是困难的。健康现象虽然不像量子物理那样令人费解,但即便是一眼看到或者感受到某人或者自己当下是否健康,要说清健康或者非健康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要求研究者或者当事人自己具备高超的思辨能力和娴熟的动手能力。人人都有自己关于健康的看法,假如当事者不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健康问题源自何处,情况会变得对自己不利。这样一来,健康就像我们总挂在嘴边的“科学”一词。假如有人要问科学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一时语塞,回答不出科学为何物。同样,有人真的要问我健康是什么,我大概率也回答不上来。“健康”一词用得如此广泛和语焉不详,以至于像“科学”一词一样,其所指包括很多又没有说明什么。我们心里似乎知道一些关于健康的知识,但究竟什么是健康还真说不清楚。
其实,“科学”一词说明的无非就是系统化了的知识,而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可靠性、有效性、自洽性和完备性等。关于健康的认识、健康的研究以及促进健康的活动也不例外。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健康是内心的平静或者心理健康?健康是人气旺盛或者为人处世处处顺心?我们还要进一步问一句,健康是不是精神的完满,或者一个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恐怕这些都是对的,但又不能完全涵盖健康。我们认为健康就是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状态。
本书希望通过记录我们的所思所想,开启思路,举一反三,与读者达成对健康的共识。对于健康以及健康问题,我们不提供价值判断,而是将其悬置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看它的表现,分析它的功能,在我们的观察、分析、讨论中,让健康以及健康问题自然呈现。我们需要与大家共情,而不是对健康下无端的判断,因为同理心人人都有。我们理解的所谓的价值判断就是避开事情本身的是否、真假以及事情本身显现出来的本质而对它进行对错、好坏、有无意义等外在判断,这样很容易掉进“人的见解越是把真理与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越习惯于以为对某一现有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须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越习惯于只在其中寻找赞成或反对”[1]的窠臼。因此,我们在健康研究中尽可能避免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矛盾,而毋宁将不同阶段的变化当作整体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因为,像“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我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成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2]一样,我们还知道,在研究健康时,身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精神的各种状态都从其前面的状态演变而来。同样,本书更不是给健康领域的某一个问题以什么样的答案,而是要讲述认识那个问题时的分析过程。因此,本书通篇没有结论,只是大体认为健康是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状态,但也不知道这样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涵盖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对健康和健康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看法,只是记录认识健康和健康问题时需要的基础性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时可能要走的心路历程。文中所举实例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并且人们对它们也早已有各自合理的解释,但在这里重新将它们提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也显得富有生机,且合乎道理。可以想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找到志同道合者。同时,本书还邀请读者将自己想象成经典实验、经典案例的参与者,并且对健康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如果您做到这一步,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显然,与生命不同,健康不是我们的终极问题,所以,相比之下健康不像生命那样受我们重视。但在某一个特殊时期,健康问题比生存问题还让人牵肠挂肚,左右为难,也许,此时我们把健康与生命同等看待了。古往今来,无论何种身份,人们无不看重自己的生命,而对健康却谈论甚少或者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也许是时代的特征使然。如今,我们开始意识到,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了生命就意味着他不复存在于这个世界。生命总是意味着“活着”,但一个人是否健康基本不会影响他心中这个世界的样子。当然,健康的人肯定是没有健康问题的,或者说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还不严重。在这里,我们姑且说健康问题中包含了身体的疾病、心理的问题、社会交往的不畅和道德修养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不足以危及生命。但是患有某种疾病或者被认为是有健康问题的人不一定是不健康的,甚至可以说,健康可以包容疾病,可以包容不完满;健康并不排斥疾病,也不排斥不完满。健康的人可以生病,但健康的人必定能从疾病中或者种种不如意中康复或者恢复到常态,并且走向心灵的自足和完满状态,做到自我的超越。从这点来说,有生命才能谈健康,但有生命的不一定都是健康的,健康或者健康问题只有在生命的基础上才可以谈论,同时又要超出生命的界限,达成整个社会的、整个人类之精神的自足与完满。
《金刚经》中,须菩提曾向佛陀请教:“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时,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3]在这之后,经文又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如何做才能“住”,如何才能“降伏其心”,其中亦采用反证法,如“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4]因此,在思考健康的过程中,我们不时讨论非健康或者健康问题,权当将它们视作“筏”来讨论,最终将其舍去,还健康本来面目。虽然,讨论那些非健康或者健康问题时未免令人不愉快,但是这对看清健康不无裨益。马可·奥勒留曾说:“我们把荒谬的笑话写进他们的喜剧里,其本身虽然微不足道,但为整篇作品带来一种美妙;同样的,罪恶本身固属可厌,但对于非罪恶的部分仍然有用处。”
也许,这本书会让希望从中得到有关健康的简单指导的朋友大失所望,即便是完成本书的写作,我们也有可能无法提供读者成为完全健康的人的有效办法。因为,健康并不是他人给我们的施舍,而是我们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这本书要揭示的是:健康并不是一种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沉迷于其中的状态,不管我们的身体和心智如何的成熟或者不成熟、环境对我们何等的友好或者不友好。或许,越成熟的人对健康抱有越高的期望,生活在更好环境中的我们对自己健康的关注更加热切。可以明确地说,本书的目的在于敬请读者确信,除了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和外在综合能力,促使自己心灵达到自足与完满的状态之外,其他尝试和努力注定会失败。因为对于健康而言,只有当事者自己才能感受到健康,而不是外来者为我们提供判定标准。可以断定,健康与其说是将一个人身体上发生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放大,倒不如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话题,牵涉面之广、内容之精细,值得为其付出长期的努力来讨论。但是无论如何,那些大的事情均经由小事情而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里之路从脚下开始吧。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自己、对身边的人以及对周围的事物感同身受的能力,再加之没有真诚、谦恭、勇气、忠诚和自律,就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健康。在如此罕见的塑造个人健康品质的过程中,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获得健康亦即达到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状态是何等难以企及的目标。要达到如此完满的健康状态,很像是西西弗斯神话的过程,包括西西弗斯自己都知道推到山顶上的那块沉重的石头最终还是要滚回山脚下的,但我们仍愿相信每一步努力都是有意义的,向上跋涉的每一步都会离山顶的健康更近一步。这样看来,健康研究事业是既有魅力又有困难的事情,可是,我们不能因健康不容易达到就不去认识它的各种情况以及实现它的条件。
健康不完全是身体上舒适,也不是心理上没有问题,更不是一个人对于社会适应得很好,而是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状态。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只能向自足和完满状态努力。也许我们的见识和积累不足以支撑我们达成以上目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去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自足和完满状态。虽然在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这也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本书旨在于现有理论框架内尽可能描述健康的结构,指出其基本轮廓,论述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将各种概念具体化,进而将它们作为能够测量的指标来看待,并得出相应的测量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当前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在理论推导中进行的,等到完成关于健康的论证之后会引出诸多研究思路,因此,可以视本书的完成为实证研究之前的理论准备。
既然我们被抛进这个世界,理应承受这个世界的各种磨炼。
【注释】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
[3]陈秋平,尚荣.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7.
[4]陈秋平,尚荣.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