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引发慢慢疼痛的应激
今天的人们已经对“应激”一词很熟悉了,并且在描述生活中身体的直接反应以及社会中人们内心感受方面广泛使用它,该词的用途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理解,从未出现过歧义。但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它并不是生物学名词,而是一个工程学的词汇,意为物体受机械力的作用而变形的单位面积所受的力,也就是应力[14],这个应力可以是由于压力引起,也可以是由于牵拉力所致,总之,这个应力会改变并且其改变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出限度会出现某种后果。自然,这个后果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至于这个不好的改变,往往是不可逆的,说明当下的材料由于受机械力的作用而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是该材料的结构发生改变和受力强度减弱,以致报废。直到1936年,加拿大籍捷克人Hans Selye将“应激”一词率先引入医学领域,他认为生物体受到某种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刺激时会出现紧张状态[15],并称这种现象为应激,他也看到了在应激过程中机体紧张状态的各种阶段性表现。
凡事都有其好与不好,对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利与不利的两面,应激就是其中的一个,并且应激的作用十分明显。在身体上,不管是由于某种刺激而受到作用的那些器官、系统的功能会变好或者变坏,其结构变得合理或者遭到破坏,都会给主体以好的感觉或者坏的体验。应激现象原本就是机体的受到各种刺激之后对那些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但不得不说,应激所指的是那些反应的非特异部分,是综合的现象,诸如身体遭受冷或热刺激时打寒战、心跳加快或出汗、心跳加快;身体运动时心跳加快和发热,以及有些社会心理刺激足以使我们心情激动、心跳加快或者得意忘形,甚至那些极端有害的刺激会导致机体功能的衰竭,这些变化是从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开始,依次向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甚至整体传递,最后能够看到非特异性综合征候。
又如肌肉抖动不一定只是寒冷的缘故,有可能是心理的或者别的刺激所致,同样,浑身大汗淋漓也不一定只是环境温度过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肌肉收缩引起的热力学效应或者由其他原因引起,甚至人们常看到的心跳加快、表情异样背后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身体没有一个部位对环境、自身和内心的变化不产生相应反应,但是,不一定每个反应都是从身体受到的刺激而来。只要是日常刺激加诸身体,诸如舒适的居家生活等,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会有异常的反应,并保持日常生活状态。过激的刺激会使身体从警觉期进入适应期或者抵抗期,如果机体无法抵抗那些大强度的、持续时间很长的或大强度且持续时间很长的刺激时就会落入衰竭期,研究者对那些过程的解释之精彩程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那些使机体功能发生变化的刺激本身就是应激原,只是那些应激原中有些可以引起机体产生良性应激,如有些心理应激中的考试中榜、彩票中奖等,确实叫人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这类应激与本文无涉),它们与劣性应激,例如机械损伤、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遭到心理打击等方面有所区别。虽然引起那些应激的原因是有区别的,甚至大相径庭,但从机体的表现到性情的变化看来它们有可能是相似的,吴敬梓笔下范进中举和鲁迅笔下祥林嫂的遭遇都表现出他们失去理性的一面,很难让人对人生境遇不发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