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我们的局限性
说到这里,我们一定要承认自己有局限性,也要知道这个局限性对我们的思想、行动的制约作用。这个局限性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时代的局限性,另一个是我们自身格局的局限性。这两个局限性互为表里,具有时代特征,两者相互适应,体现时代精神。不管是在个体身体,还是在群体那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个局限性所带来的时代烙印和自身局限。用现在人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事情,我们似乎洞察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对曾经的事情也凭借我们认识到的规律加以解释,并且希望能够借助从过去的事情中所感悟到的信念体系进一步解释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无论如何用现在的眼光展望未来,未来的结果总是有问题的,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情况被从过去到现在的种种事情的结果无情地证明过,因此,我们现在所预言的事情真的经过了长时间后,彼时所得结果不一定与现在所想的完全一样,不管是过去发生的,还是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总是有一部分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的,这又与时代的和我们自己的格局之局限有关。一言以蔽之,正是由于我们有局限性,过去未能看到现在所要发生的事情中某些细节会是如此的而不是那样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会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哪个环节中会有什么情况,但是事情发生发展的大体方向是清楚的,否则我们无法给自己创造意义并向前狂奔。
至少与百年前的人们不同,今天的我们已经有很多人同意,健康包括身体的无疾病、心理的和谐和社会交往的良好。据记载,至少40年前的人类心中认为身体没有疾病,能够正常行走工作就是健康的,其余都是无病呻吟,甚至认为健康是心灵的自足和完满状态就是痴人说梦,真正的无痛呻吟,这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前的普遍现象。时光如梭,沧海桑田,21世纪的我们已经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正昂首阔步地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阳光大道上,人类的眼界得到大大地扩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懂得科学的道理,有人文情怀,因此知道了对心灵的呵护比肉身的保护还要重要,因为碰运气而偶然获得的财富和健康,如果没有优良的知识加以维护,又如果没有强大内心的呵护,必定遭到财散身败的命运,一切会灰飞烟灭。
就时代的局限而论,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会受到信念的限制,也会受到眼光的限制。通俗地说,信念定目标,眼光寻目标,两者一体两面,缺一不可。虽然信念的力量无限大,但眼光所及之处各种行动的目标得以落地生根,而一切才能成为现实。假如一个人有明确的信念,亦即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如果他看不到这个目标的意义所在,或者没有锐利的眼光,也是无法达成目标的。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信念的力量不够强大,他的一切行动也会受到限制,更不能说实现什么理想了。虽然这种限制的结果只是一个,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无非是没有意愿行动或者裹足不前,那些只不过同样都是未完成的状态。但是体现在个人身体的表现却大为不同,即没有目标者犹如行尸走肉,没有眼光者就像没有动力的车子,虽然这些现象的表现各异,但其根源就在信念和眼光那里。在健康领域里类似情况尤为明显,我们常常看到自己或者他人在心里想着希望拥有健康的身躯、美好的心灵和令人羡慕的人际关系,但其生活方式却问题多多,要么缺乏健康信念,要么没有改变现状的行动力。
毫无疑问,信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其内核极其坚固,是我们行动和选择的精神动力。但信念并非凭空出现,它是我们终其一生努力塑造而形成的有效评判身边事物的依据。它最初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不断地改变着,它一定是由生命个体的生存本能激发,是有发生认识论依据的,是经由个体在生存竞争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行事风格。这种风格再得到群体意义的熏陶,最终靠想象力来叙述自己内心中的意义并将其表达出来的信念体系。我们对其笃信不疑,不能允许对其产生怀疑,它不是因外在力量的干涉才如此的,而是全靠信念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
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信念一旦遭到颠覆或者反驳,对抱有该信念者的影响甚巨。从宏观上看,我们各色人种就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络中的一员,可以说这张网是用我们自己的全部生命去编制的。因此,这个意义之网的任何一部分受损,对于躺在其中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兆头不外乎就是各种不利于我们的信息,如同久咳不止、身体某处淋巴肿胀,甚至是一直笃信的事情遭到无情的反驳或肢解等。每当我们的信念遭到反驳时,从躯体到内心就有各种反应,最为明显的是诸如心跳加快、情绪激动、容易冲动、抵触心理油然而生。每当我们的信念遭到反驳或者受到打击时,虽然那些反应无论如何都跳不出时代的限制,但总是会得到相应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未免带有时代的特征,因此,信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甚至立场、欲望等引发时代限制的因素也有时代特征。这些限制因素在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是适用的,但是在其他时代背景下未必是适合的,就像很久以前我们认为伤口化脓是痊愈的表现,但现在看来的确违背医学道理。
就自身格局的局限性而言,世界上存在着无数我们不知道的事物,其中包括眼下无论如何都全然不知道的和有些虽然暂时还不知道的但是只要动用心思就可以求解的事物。这两种情况是有区别的,举两个相差很大但恰当的例子。对于前者而言,我们是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说从无到有的突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那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到位和机缘的巧合,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实例,即宇宙运行规律和NCP冠状病毒的发现。具体来说,人类走了不知道多少漫长的岁月才建立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公元2世纪),之前不是没有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学说,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供我们参考。在此基础上过了千余年,哥白尼体系得以建立(1543年),但是哥白尼体系依然认为行星的运动轨迹是圆形的,因为当时的人类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最完美的东西就是圆的,因此,人类始终未能跳出原有想法的窠臼。又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后牛顿体系建立(1687年),从而完美地解释了宏观世界中一切物质运行的规律。但是,即便是牛顿体系能够解释物理世界绝大多数的现象,但越到后来,具体地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找不到以太风、黑体辐射和紫外灾难的令人费解的例外反复出现,成为物理学史上的两个乌云,最终使得牛顿力学不再适用。进入20世纪后,爱因斯坦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1905,1915)和量子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以确立。这些理论的确立,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祉,各种创造创新层出不穷,各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让世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那些世界模型的确立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的跃迁,那些跃迁对于人类来说是脱胎换骨的事件。
从1到100就看我们如何去努力了,也就是说,事情是以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形式发展起来的,创新是其主要推动力。不管是什么事情,包括一个人甚至群体的成长也一样,都是从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的,这个成长既包括其身体的,也包括其心智的部分,或者说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部分。眼下,正值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对这次人民战争终将取得胜利充满信心。因为虽然我们眼下对这种冠状病毒如何致病,在什么条件下能抑制其生长方面的很多细节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据报道,这次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冠状病毒与十几年前引发SARS的致病病毒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上一次发现和治疗非典型肺炎的过程中,我国医疗工作者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为这次新型肺炎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看到,与上次发现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的时间相比,这次在很短的时间里检测出肆虐武汉的新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不能不说上次是从0到1的飞跃,因为那时的我们第一次遭遇如此强的传染性的病毒,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尚属首次,发现它需要大无畏精神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具备创造性思维,是从0到1的突破。而这一次乃是从1到100的进步。
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思想、看到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欣赏到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东西,甚至感受到一个人身体健康、行走如飞、心情舒畅、人见人爱之后,自然会根据自身需要,可以去学习、揣摩、模仿,甚至以此为契机激发出一种创新性活动,这与在原本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和本来身体没有这个气质而凭空生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情况是不同的。虽然创造和创新都是需要知识的,但是对于知道了新事物而努力去创新的人来说,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有效,我们可以利用已知推知未知,依靠那些现有的条件拷问或者猜测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或者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和如何运行的,发现其细节,并且基于我们内心的想象勾勒出这个世界的样子,或者描述出自己内心世界来,最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去验证究竟是那样的还是并非那样,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思维规律的必然产物。我们往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扬其长而避其短。
对于从未遇到过的事情来说,由于认识维度的限制我们还不知道已经有的维度之外还有其他维度。也就是说,我们完全不知道其他维度上的事物,纵使知道了我们也不一定关心。因为对于那个维度的重要性,我们一点儿概念也没有,就像欧几里得几何学第五公设所述的平行公理的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之后,如果它们所处的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对此一度没有概念,也没有思考过若其中一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两条直线必在这一侧相交的结论会不会成立。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那个维度的东西不是我们优先级序列里的东西,我们所能接触和感知的世界只能是我们自己格局的边界。从表面上看,我们的世界好像很平静,但实际上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而我们自己却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