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扭曲”的感觉

2.1.7 “扭曲”的感觉

如果人类居住在深埋在地下的岩石洞穴里,我们就不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明媚阳光、涓涓细流、蔚蓝海洋和细细微风,以及远离我们的月亮、火星、木星等诸多星球,甚至究竟这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都不去关心。假如我们人类沿着一个不同于现在的方向进化,或者如果人类不难获得除了触觉以外的其他感觉以及从那些感觉来的所有印象,如果人类的大脑发育停止在儿童时期,那么我们的情商和分析能力将不会超过一个五岁的孩子甚至更糟糕,以及我们的社会也不会从动物的社会中成长出来,更不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

对于所有的动物来说,只有这种“扭曲”了真实的感觉才是最为经济、最为和谐的。它们只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实在做了小小的转换,并且对真实的客观实在进行了小小的改写而已。虽然我们的感受光波的范围有限,对声波亦复如是,并且光声波原本就不是那样的,但是我们对自己转换的光声波已经心满意足,笃信不疑。我们看到了光和颜色,听到了声音。对于我们来说,这样做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利用那些一开始互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感觉要素组合成一个感觉复合体。“这种要素的复合体根本只是一个;在这一个复合体内,各种物体与自我的界限并不能划得很明确,使之足以应用于一切事例。我们的理智为避苦求乐的意志服务;把那些与痛苦和快乐有最密切的联系的要素结合成一个理想的思维经济的单一体,即自我,对这种理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自我的界限这个工作是出于本能,并且变得很熟练,也许甚至会由遗传固定下来。由于‘自我’和‘物体’这些复合体,不特意针对个体,而且对于全人类都具有高度的实用意义,所以,它们要本能地实现它们的要求,并显示不可抗拒的威力。”[7]

人身体的其他感觉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只不过其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区别,水平高的特化出专门的机构,像眼睛、耳朵和前庭器官等,它们把各种感受细胞深藏在专门的结构中,使其安全运作,即便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也运行良好。而水平低的那些只有一些简单的感受细胞,最多其周围有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但也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也对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不过,在这里,我们不能单独分析各种感觉及其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只凭借某一感觉而立足的,他们总是借助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才能生存、生活。因此,在前面提到的各种感觉虽然是对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的某种“歪曲”,但是,作为我们身体中各种感觉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却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形成统一的思维经济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机体处于平衡当中。平衡是一切的根本,哪怕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其取名为内稳态、和谐以及别的种种说法,那些概念都是从平衡出发的。

可以想见,如果我们人类经常处在一种不能确定自身天赋的识辨系统是否可靠的迟疑状态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持有怀疑的态度,或者干脆将自己或者他人的行动都列入确信的范围之内,而从不对其进行分类和筛选,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糟糕的局面?这里主要指建立在感性和知性基础上的当即行为反应,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借以生存的基本用智方式,理性化的滞后行为反应另当别论。需要解释的是,对我们而言,所谓的感性就是能够感觉外界刺激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感觉的程度。同理,知性指的是我们获得知觉的能力,理性则是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的心智活动的能力。它们活动范围各有差别,不可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