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健康研究是笔者终生的事业,笔者已在这个领域内辛勤耕耘多年了。正如我们反复说的那样,如果我不知道健康,那么我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我知道健康,那么我是不健康。笔者一度罹患癌症,真正失去健康之后更加知道健康的弥足珍贵。健康不仅仅是扁平化的概念,而是立体的结构,是活生生的各种平衡的总和,是心灵的自足与完满状态,进而达成自我的超越。
随着繁忙的白天的结束,窗外的种种喧嚣渐渐远去。此时,笔者突然看到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的那些书,它们曾经在笔者读大学时被如饥似渴地研读过并随笔者走南闯北、远渡重洋,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时而令笔者内心平静,时而又使笔者心潮澎湃。其中有些像《物种起源》《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自私的基因》《枪炮、病菌与钢铁》《水母与蜗牛》以及新近研读的《我是个怪圈》等书籍,笔者刚开始阅读时不得要领,仔细研读后逐渐理解其意,其中有些使笔者脑洞大开的内容犹如涓涓细流涌入心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是进化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是在和谐中生存、斗争中发展过来的;千百万年来,动物的社会化行为也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通过遗传、变异和演化而来,并且演化的进程远没有停止;社会生物是组织起来的个体的总和,这些总和不仅包含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还包含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实践证明,总体不等于整体,整体远大于总体,至少在功能上是如此的。那些书籍中详细论述了专司传宗接代的基因如何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为了基因的传播,却不顾及个体的生命。此外,那些书籍也暗示人类文化中的大量现象,例如语言、歌曲、宗教、时装、饮食习惯,乃至工程技术这样的科技知识经历了和自然界类似的进化过程,其中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其实我们对健康的看法也一样,人身体的各种功能经历了无数次选择和淘汰后让我们成为今天这个模样,大有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的趋势。基因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文化现象也能通过人类所特有的模仿能力,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谁能说清楚,我们现在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是我们自己的独创,而不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传递过来的。
通读本书,您可能会觉得,今天让我们沉浸其中的关于健康的看法正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们用他们朴实无华的行动传承给我们的,包括衣食住行,甚至我们的思维模式,其中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健康的广阔天地。我们还要承认,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和基因一样会彼此竞争,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那些对人类更有工具价值或者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现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保存下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恐怕今天没有一个人会抵制手机、电脑和互联网吧,那是西方科技文明的产物,但是,可想而知,那些西方文明的产物来到我们这里,也需要适应我们的文化环境。结合那些书所暗示的和我们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基因是生物体的宿主,那么那些文化现象就是人类大脑的宿主。这对于笔者这样起先学习生理学的人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看法,笔者乍看到时真是又惊又喜。惊者,宿主的概念原本是生命科学的,我们从来没想到过它居然在此出现;喜者,这一概念也可以在如此宏大的尺度下解释社会现象。文化的力量实在太大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话又说回来,假如我们将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尚未成熟的、正在发育的细胞,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本研究工作得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著作出版计划资助,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做出的巨大努力!感谢充满智慧的编辑王浩宇先生、刘宇彤女士、黄琳女士的耐心指导!这里还要感谢多年来细心照料我、鼓励我的妻子牡丹女士、儿子包赟、女儿包笛无微不至的关心!还要感谢学校、学院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
正如绪论中所说,本书是笔者对平时教学、科研中所思所想的回应,可能缺乏理论上的贯通和事实上的精心布局,更有眼光不到之处,对论题的理解也不够精深,再加之写作时间短,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感激不尽。
岁月蹉跎,一事无成,教书三十载,功过难论。夜灯如豆,思绪万千,聊忘世情,效等大事。草原拾石,如获至宝,持归雕琢,或助易食,聊以娱心。思考健康,题材宏大,令人神往,跃跃欲试,身患癌症,此心更甚。回想当初,雄心勃勃,而看眼下,心如止水。小书一本,发自肺腑,心灵之歌,赞美健康。满世界阳光灿烂!
愿长生天保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