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健康的复杂性来自功能耦合

1.6.6 健康的复杂性来自功能耦合

机体保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健康的物质基础,这无疑为采用某种大而化之的方法来说明健康现象的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这种复杂性早已成为健康的一大特征。健康不仅在生物医学水平上,还在心理层面以及人的行为方面,更在社会活动水平上有其表现。因果性探讨和概率统计方法的任何一种只要牵涉生命现象、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社会现象时就会令人感到无所适从,陷入一片混沌之中,但只要用合理的方法和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上所述,不难发现,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甚至健康状况既熟悉又陌生。对于人体而言,充满在内环境中的细胞、组织和系统的结构是确定的,由此不难推知它们相应的功能活动在某一特定时空中的表现,其因果性可谓一目了然,令人深信不疑。但在现实中,我们并不总是将感知到像自己健康状态那样的整体表现归结到某一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表现之上,果真那样的话,我们看到的会是很糟糕的情况。而健康是人的综合性感受,是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是同一时间内在不同部位中并列出现的各种感受的综合,也是在不同时间里出现的同一种感受的连续体。归根结底,它们都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与更为简单的结构发挥的功能相耦合所致的结果。

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一类具有兴奋特性的细胞,它们是神经细胞、腺体细胞和肌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刺激之后都能做出人能感知的反应,包括神经细胞放电、腺体细胞释放分泌物以及肌细胞发生收缩。它们不同的组合导致更为多样的反应,但它们的功能活动一定在电-化学耦合状态下才可能得以启动。具体而言,有些细胞的连接只有量的积累,不出现质的飞跃,说明此处不存在电-化学偶联,如腺体细胞和腺体细胞连接、肌细胞和肌细胞连接,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以及其他两种细胞相连接时情况却会出现质的差异。那些连接都以突触连接实现。沿神经纤维传来的电位变化扩布到突触前膜后,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并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如果说突触前后膜电位变化具有生物电特性,那么从突触前细胞质中以量子化方式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使其构型改变并导致它的电位变化就是化学过程。突触前神经细胞产生的电活动具有“全”或“无”的特性,但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有可能是兴奋性的,也有可能是抑制性的,因此在后膜上产生的电位也相应地去极化或者超极化,从而,有可能造成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也有可能使腺细胞分泌物质或者不分泌物质,又有可能使肌细胞收缩或者不收缩。

以上细胞与细胞的连接虽然看起来那么简单,只是一些电-化学耦合,但它们的出现具有极其深刻的生物学意义。正因为这种结构的确立和功能的耦合,它们便成了我们的身体从简单到复杂、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行为从个体性到社会性发展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动者,生命体从此开启了更多的连接,塑造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发挥出了更高级的功能。粗略又狭义地说,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连接为神经传导、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形成打下基础,从而使人们能感知体内外变化,出现意识,进行思维;神经细胞与腺体细胞的连接为内分泌系统的形成打下基础,成为神经-体液调节的渊薮;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连接,为运动系统的形成打下基础,使人们行动自如、随心所欲。在此基础上它们又与其他器官、系统一道形成更为复杂的器官、系统,为整体结构的完善、功能的完美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以神经系统为典型的反射弧结构的反响回路的功能活动也遵循功能耦合规律,为意识的产生提供坚实的基础[19]。随着各方功能的逐步叠加便完成一个超稳定系统[20]

【注释】

[1]董延闿.基础集合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11.

[2]Furth M.The Basic Laws ofArithmetic[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4:127.

[3]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35.

[4]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

[5]董延闿.基础集合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11.

[6][南朝宋]刘义庆著,迟双明解译.世说新语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39.

[7]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

[8]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297.

[9]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4.

[10]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is alive and well,and not ready to retire:a commentary on Sniehotta,Presseau,andAraújo-Soares[J].Health Psychol Rev,2015,9(2):131-7.

[11]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reactions and reflections[J].Psychol Health,2011,26(9):1113-27.

[12][法]克洛德·贝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M].夏康农,管光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6-229.

[13][美]沃尔特·坎农.躯体的智慧[M].范岳年,魏有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

[14][美]沃尔特·坎农.躯体的智慧[M].范岳年,魏有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

[15][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95.

[16][美]N.坎农.躯体的智慧[M].范岳年,魏有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9.

[17][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3.

[18]包呼格吉乐图,曾凡星,冯连世.运动员减体重研究进展——能量平衡的神经内分泌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02):276-285;290.

[19][英]弗朗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M].汪云九,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0-280.

[20][美]艾什比.大脑设计[M].乐秀成,朱熹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