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健康概念的流变

1.3 健康概念的流变

正如一切生命形态不断进化,遗传信号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保证生物种群得以延续那样,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文化也在演化,文化的符号也从一个头脑向另一个头脑传播,造就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概念作为符号,其流变带来各方面的进步。相比之下,两者孰快孰慢一眼可以看出。当今,健康以及健康的诸多讨论很像一股洪流,大有形成健康文化的势头。起初,人们以机体诸多功能活动的顺畅与否为基础谈论自己是否健康,但到后来,这种讨论越来越丰富,以至于其内容远远超出原来的范围。这又一次证明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演化跟不上社会文化发展速度。不能看到身体上一直以来未见变化,反倒认为它的符号的变化很快。

另外,人的认识能力也会进步。在每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驰骋于环境中的身外之物以及观察自己的身体,到后来思索自己的状态。我们能看到,越是在过去,人们越从他者身上获取经验,越是晚近,人们越往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无论用观察获取经验,还是内观自己的心灵,人们都要通过概念来把握它们,言语、词汇等成了固定那些内容的不二选择。我们看到“健康”一词的形成和流变具有时代特征。在每个时代里,健康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内容,但不一定用“健康”一词指称健康的事情,而使用其他字词也没有妨碍过人们的兴致,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里那些词语具备了指谓健康的意思。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

古人对健康有各种各样的雅称和美誉。诸如,“松柏之质”指体质强健,松树和柏树枝叶茂盛,经冬不凋谢,“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6];“亥步”指身强步健,相传夏人竖亥身体强壮,善于走路,他从东极步行到西极,走了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而不感到疲倦;“强饭廉颇”指年老健壮,战国时赵国老将廉颇,年老益壮,一餐能吃一斗米、十斤肉,仍能披甲上马出战;“回日”指体强力大,传说战国时楚国鲁阳公与韩构交战,势均力敌,从上午一直战到黄昏仍不分胜负,乃挥戈把太阳拉回九十里,继续战斗,因此,晋代郭璞诗曰:“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拔山”指体健力大,秦末楚王项羽在垓下被困时,慷慨悲歌,词中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名句;“扛鼎”指气力过人,《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宋代苏轼诗中有“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掣鲸”指力大气雄,传说任公子在东海钓鱼,用巨绳大钩,以牛为饵,钓到大鲸鱼。

在这里,姑且将描述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看成是健康的,其中既有力量,也有技巧,更有心智的成分。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由粗线条变得细致入微,从宏观变微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说法也会改变,以适应当时我们的普遍认识。我们对健康的认识大概也遵循此规律。虽然,上面所述处处体现我们健康、强壮、稳定等诸方面,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其所述多注重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而对作为它们更深层基础的健康所提甚少,甚至当时的人们对于“健康”一词所指的事情根本没有想法。

但是,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想知道究竟推动那些健步如飞、耐力超群的人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那些令人羡慕的表现从何处生发等,其唯一的回答可能就是健康了。此时“健康”一词很自然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中,也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词源学考释。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古时候的人们用诸如“松柏之质”“亥步”“回日”“扛鼎”“掣鲸”等作为表示具体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将“健康”这个意谓指称出来,虽然表面上看来这些语词还未直接道出健康为何事何物,但是综合思考时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健康的内在含义已经昭然若揭了。